第76頁(第1/2 頁)
吳昌碩畢生從事藝術研究和創作,專心致志,數十年如一日。晚年,他在藝術創造等方面雖都有很高深的造詣,但他不僅絕不驕矜,反而比先前更加謙虛。他時常對人說:&ot;我學畫太遲,根柢不深,天資也不高,僅僅做到了多看、多畫而已。&ot;又說:&ot;學畫未精書更劣,似雪苔紙拼塗鴉。&ot;
他自奉儉約,待人卻一點也不吝嗇,樂於助人。居蘇州時,有一次,從友人家裡回來,途中遇雨,在一個廢園中避雨,遇到一個賣豆漿的人在一起,交談之下,賣豆漿者知道他是一位畫家,就要求他為自己作一幅畫,他慨然允諾。過了幾天,賣豆漿者到他寓所裡取畫,他果然早已認真地為他繪了一幅,並且題一首詩,敘述這次邂逅經過,以作紀念。
一次,吳昌碩的老友朱硯濤在酒宴之後,拿出一方白芙蓉佳石求他當眾治印紀念。可是吳昌碩沒有帶刻刀,不知哪一位靈機一動,取來一枚大鐵釘要老先生試試,只見吳昌碩一思索,便揮&ot;刀&ot;刻了起來,頃刻之間就刻成了一方不同尋常的佳作,接著又用剪刀在印刻下幾行蒼勁的邊款文字,在座的客人無不讚嘆吳昌碩爐火純青的藝術功力。
吳昌碩對貧苦的青年藝人很樂於掖助。他認識了一個青年,在一家藥鋪裡當學徒。這個年輕人愛好刻印而苦於所見不廣、又無人指點。看了他的篆刻作品,吳昌碩覺得很有才華,便授以刻印要訣、並且把他介紹到老友沈石友家住了幾年,所見既廣、藝事也就大進。經過長時期的刻苦鑽研,終於成為一位知名的篆刻家。他就是別號泥道人的趙石農。
當時,各地有志於藝術的青年,輾轉託人介紹,前來執卷問學的日多。他憶及自己早年學藝的艱難,只要他們有一定的天才和毅力,他就欣然地加以啟迪,不辭勞瘁。他的及門弟子很多,其中造詣尤為突出的在早期應推陳師曾,晚期要數王個簃。
1927年11月6日,吳昌碩突患中風,在滬寓謝世,享年84歲。1933年11月,遷葬於浙江餘杭縣塘棲附近超山報慈寺西側山麓,墓地坐落於宋梅亭畔。墓門石柱上刻有沈淇泉所撰聯語:
其人為金石大家,沉酣到三代鼎彝,兩京碑碣
此地傍玉潛故宅,環抱有幾重山色,十里梅花
帶了南瓜拜師父
清代杭州人丁敬自幼家貧,原以造酒為業。他終生不願當官,而博學好古,到處蒐集古代文物、珍本圖書。因為見多識廣,凡名跡到他手中能立辨真偽。丁敬的書籍從不整理,堆積如山。他埋頭考證並深入名山勝跡,親手摹拓碑刻名跡。在篆刻上,他倡導學習傳統,推陳出新,成為浙派的&ot;西冷八家&ot;之首。他不輕易為人篆刻,遇達官貴人求知,他也絕不肯隨便答應。如果強求,他就痛罵一頓,弄得對方十分尷尬。
某年夏天,一個風塵僕僕的少年背著兩個大南瓜,作為拜師禮,來杭州拜金石名家丁敬為師。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成為浙派篆刻名手的張燕昌。他的一片真誠終於感動了年過60的丁敬,因此破例收下了這個學生,並給予悉心指授。張燕昌家境貧窮,他的家鄉浙江海鹽,一無名師,二缺資料,他曾不畏艱險,渡海去寧波觀摹&ot;石鼓文&ot;拓本,回家朝夕苦練,把自己的書齋也取名為&ot;石鼓亭&ot;,還蒐集了幾百種金石資料,寫成《金石契》一書。
學丁敬而自成一家的&ot;西冷八家&ot;之一蔣仁,自幼過著貧窮孤獨的生活,平時不苟言笑,終生不願為求官而死讀書。一生居住在祖傳的兩間屋子裡,房屋傾斜破落,不能阻擋風雨,但他愛好的書籍盡在身邊。生活儘管那麼樸素,但他熱衷於金石篆刻,沉浸在藝術天地裡&ot;不知貧窮為何物&ot;。同丁敬一樣,他也不喜歡接近有財有勢的權貴,一般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