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1/2 頁)
義寧二年(618)三月,代王侑以李淵&ldo;功德日隆,天曆有歸,欲行禪讓之禮&rdo;,朝廷大臣也勸他順水推舟。但是,由於當時李淵感覺時機還不成熟,沒有答應。後來,裴寂等率群臣二千人又三番五次勸進,李淵仍然態度堅決。一直到了五月,他才假裝勉為其難,同意正式即位。
唐長安城青龍寺遺址出土的石燈臺殘段義寧二年(618)五月二十日甲子,李淵在太極殿正式登基,因為其封爵為唐王,故改國號為&ldo;唐&rdo;,仍然定都長安。隋義寧二年為唐武德元年,代王將皇帝的寶璽交付李淵,自己遜居舊邸。
從此,中國歷史進入到大唐帝國。李淵作為唐帝國的開國之君,歷史上稱之為唐高祖。
蕩平群雄,統一全國李淵建國以後,面對的是群雄逐鹿的混亂形勢。隋末各地掀起的農民起義軍基本上形成了翟讓、李密領導的瓦崗軍,河北竇建德、劉黑闥和江淮地區杜伏威、輔公祏等幾個中心,其他各地的割據者大多是隋朝的官吏或者是地方豪霸,有的依附突厥,有的獨佔一方。這樣一來,實現全國統一就成為李淵建國以後的頭等重要任務。
為了鞏固和穩定關中,李淵首先迫使河東(今山西永濟)的隋朝大將屈突通投降,既而又用兵平定了在金城(今甘肅蘭州)的薛舉、薛仁果(一作杲)父子,時在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很快,第二年四月,在河西涼州(今甘肅武威)稱帝的李軌也被俘虜。鞏固了關中根據地,李淵以皇帝的身份傳諭郡縣,釋出政令,依靠政治手段招納很多地方的隋朝官員歸附。對於那些依然擁兵與之抗衡者,自然還是發兵徵討。
武德二年(619)四月,劉武周及其部將宋金剛聯絡突厥兵馬,攻陷李元吉留守的太原,繼續連兵南攻。李淵命令李世民率兵反擊,大敗宋金剛,降其驍將尉遲敬德,劉武周兵敗逃到突厥被殺。這樣,不僅穩固了太原和河東地區,也解除了關中左右兩翼的威脅,唐朝中心地區更加穩固。
於是,李淵又把注意力轉到中原。也就是要消滅洛陽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洛陽王世充本來是奉隋煬帝之命鎮壓李密瓦崗軍的,李密兵敗投降唐朝,李密手下的謀士和勇將也多隨之歸附,王世充便自己在洛陽稱帝,國號鄭。唐朝軍隊與洛陽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的交戰最是驚心動魄。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奉命率軍東進洛陽,唐朝時期的名將如李世勣(徐懋功)、程知節(程咬金)、秦叔寶(秦瓊)、尉遲敬德(尉遲恭)等均參加了這一戰役,最終俘獲了王世充和竇建德。武德四年七月,竇建德的部下劉黑闥復又再起,次年稱漢東王,聯絡突厥進攻山東,武德六年初,也被鎮壓。
唐彩繪塗金著明光鎧武士俑武德四年,李淵命大將李孝恭和李靖消滅了割據長江中游江陵的蕭銑(建國號梁、年號鳴鳳)和豫章的林士弘(國號楚、年號太平),既而又經略江淮及東南地區。
李淵蕩平群雄,是以鞏固關中為戰略出發點,首先平定了河隴與河東,穩固了唐朝的根本,然後進兵中原和長江中下游及周邊地區,到武德七年(624),除了朔方的梁師都(國號梁、年號永隆)依附突厥(始畢可汗封他為大度毗伽可汗,即解事天子)繼續與唐朝作對威脅著關中和長安以外,基本實現了全國統一。應當說,他的兒子李世民在統一戰爭中直接統率大軍,衝鋒陷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功績卓著。但是,李淵仍然是統一戰爭的直接部署和籌劃人。他不僅聽取有關前線戰場的情況報告,而且也直接決定戰役的進展。對於不少戰役的作戰意圖與部署,他都有直接的命令。換句話說,李淵是全國統一戰爭的最高指揮者。
李淵曾經對兒子們說過:&ldo;皇帝這個位子,可不是誰想坐就可以坐,也不是誰想坐就可以坐穩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