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第1/2 頁)
&ldo;為政必貴身先&rdo;,張居正知道自己作為首輔舉足輕重,一舉一動都是人家的榜樣,所以他對自家人約束得很嚴。兩個兒子回鄉應試,是自僱車馬。他的老父張文明過生日,他打發僕人背著壽禮回鄉祝賀。弟弟有病需要回鄉調理,保定巡撫聽說後,把勘合送到門上。張居正給退了回去,說:&ldo;欲為朝廷行法,不敢不以身先之。&rdo;(《答保定巡撫張滸東》)
經過一番雷厲風行的整頓,驛站負擔大為減輕,站銀需要量也跟著減少。這就意味著加給老百姓的攤派也減少了。據《國榷》裡面的統計,從萬曆四年至萬曆十年四月,全國共減免站銀8956萬餘兩,折米200萬石。僅京畿一帶驛站開支就省去80。張居正對此很得意,說:&ldo;小民歡呼歌誦則不啻管絃之咈溢矣!&rdo;(《答應天巡撫論大政大典》)
是啊,好事自有百姓發自內心的歡呼,用不著天天自己抬自己。
大明的財政危機,還有一個原因,是宮廷消耗太大。國初朱老皇帝出身低微,尚能講究艱苦樸素。改建一座宮殿,他都要教訓大臣:&ldo;朕今所作,不事華飾,惟樸素堅固,可傳永久,使吾子孫守以為法。&rdo;(《明會要》)
可惜他這個傳統傳了沒兩代,到英宗時就開始奢靡,至嘉靖時登峰造極。宮廷的費用,最大的支出是造宮殿。武宗時,乾清宮失火,重建大概需要銀200萬兩,工部估計,要是向群眾攤派的話,最多刮上來20萬兩,所以提議借支內帑(皇帝的私房銀子)。武宗這個混小子哪裡捨得,只叫工部自己想辦法。工部又不能生錢,就只好加重攤派,鬧得&ldo;海內騷然&rdo;。
此外就是吃喝穿用,一大幫子人在皇宮裡,大部分東西都要靠民間供養。那時,向民間徵用食品、器具、燃料,叫&ldo;上供&rdo;;向老百姓購買物品叫&ldo;採造&rdo;,也叫&ldo;採辦&rdo;或&ldo;買辦&rdo;。成化年間,每年上供給光祿寺的雞鴨羊豬達12-16萬隻,果品、物料等年消耗1268萬斤!
這皇家人也真是能吃啊。下面的數字就更驚人:仁宗時,光祿寺的廚子有6300名,憲宗時增至7800名,武宗時達到9400名。什麼樣的國家能架得住這麼吃啊?政府財政困難,是因為吃給吃窮的,這也是我們的一大發明吧?
明代皇家的用度,錢從三個地方來,一是&ldo;太倉&rdo;,由戶部掌握的國庫;二是皇莊、皇店,皇家企業;三是直接從州縣拿,也就是&ldo;上供&rdo;和&ldo;採造&rdo;。前面兩個渠道,財力都有限;後面這一個,則是無限的,只要有人活著,我就能搜刮。
上供不說了,白拿。這採造,也有貓膩。從表面看是朝廷撥款,派官員到民間去買,實際是根本不按價值規律辦事。向商人強行攤派商品數額,壓價購買,所支付的錢有時不足市價的十分之一。&ldo;名稱買辦,無異白取&rdo;。有的名義上按市價收購,而支付的卻是一錢不值的&ldo;大明寶鈔&rdo;(成祖時期的紙幣),也等於白拿。搞得工商業者傾家蕩產。
這個買辦的過程,往往是宦官最容易撈錢的機會,所以歷朝宦官都願意鼓動皇帝買東西。張居正執政的當年,又有宦官崔敏建議買珠寶。張居正堅決壓住了。
他考慮到,奢靡之風,總是從皇家興起,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皇帝就得換換腦子。好在萬曆還小,孺子可教,於是他利用&ldo;帝師&rdo;的身份,不斷教育皇帝要省錢。
萬曆是個典型的&ldo;小時了了,大未必佳&rdo;的人物,當學生時還比較聽話。張居正、馮保和李太后都用&ldo;禮教&rdo;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