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第1/2 頁)
若李大總兵實在鬧得不像話,張居正也決不給他好臉色看。恩威並用,把這個傢伙牢牢攥在了手心裡。
萬曆三年五月,李成梁腦袋不知轉了哪根筋,聽到風就是雨,報稱土蠻部擁兵20萬來犯,前鋒已至近邊的大凌(今遼寧錦州東北),&ldo;請兵請糧急於星火&rdo;(《萬曆起居注》)。
遼東巡撫張學顏連忙飛報兵部,兵部聞訊張皇失措,一時竟拿不出辦法來。連萬曆皇帝也被驚動,屢問張居正:&ldo;虜情如何?&rdo;
張居正卻保持了異常的鎮靜,他對局勢做了估計:此時正當暑天,又大雨連綿,不利於騎兵作戰,根本不是北虜進犯的恰當時機,土蠻部不大可能愚蠢若此。他一方面令戚繼光嚴密防守並派兵應援,一方面讓宣府巡撫吳兌探查敵情。
不久,兩方面都有情報回饋:邊境上鳥也沒有一個!純屬李成梁聞風生事,想自抬身價,趁機殺幾個老百姓冒功。
張居正接報大為震怒,請旨對兵部和李梁成嚴詞申斥。他批評兵部&ldo;彼己虛實茫然不知,徒借聽於傳聞耳,其與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者何異?似此舉措,豈能應敵?&rdo;
張學顏與兵部尚書楊博,兩人都是張居正素所倚重的大臣,但張居正並未稍作寬容,同時對李成梁也狠狠敲了一下。
萬曆六年三月,有韃靼一部因得罪了土蠻,一行七百餘騎東來準備投明。李成梁部一名遊擊想冒功,竟揮軍掩殺,斬首470級,擄掠大批牛羊,謊稱獲得&ldo;長定堡大捷&rdo;。結果又是一番告廟、頒獎、晉爵等等,不亦樂乎。當時張居正請假回江陵葬父,在家接到報告,大為疑惑,寫信給時任兵部尚書的方逢時說:&ldo;遼左之功,信為奇特。&rdo;敵人來就來麼,還帶著牛羊幹什麼?七百餘騎偷襲,必有周密準備,怎的我軍偏師一擊,他們就四散潰逃?
事情最後是調查清楚了,但因皇上已下了&ldo;聖諭&rdo;表彰,一切都無法更改‐‐天子還能被愚弄嗎?張居正只得向有關邊鎮督撫透露了一個資訊:我這裡是洞若觀火的!李成梁大約也知道瞞不過張首輔,此後加了小心,若干年裡未敢再次犯混。
從明末崇禎時期遼東的用將與防務謀略看,張居正對李成梁的倚重與優容,是具有戰略眼光的。那句著名的淺顯唐詩,包含著與國運相聯絡的真理‐‐&ldo;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rdo;
誰不服這個氣,誰就自嘗苦果。連皇帝也不能例外。
至於邊民與降人的冤魂,歷史說到這裡就說不得了。滾滾車輪總是要踏著一些冤魂前進的。
千載悲歌皆如此。
張居正除了嘆息&ldo;乖謬如此,殊為可恨&rdo;之外,又能有什麼更好的辦法!
從全域性來看,張居正對戚繼光、李成梁青眼有加,委以重任,一舉扭轉了大明邊防的頹局,是極富戰略頭腦的。明代史家談遷論及此時,高度讚賞,說&ldo;江陵能盡人之才&rdo;。
對兩位的器重,張居正曾多次對人剖白,說自己從中並無私人好處,無非因為他們是&ldo;為國任事之臣&rdo;,所以才&ldo;視之如子弟&rdo;,&ldo;獎提愛護&rdo;。
兩位名將的結局,很不相同。這裡不妨多說兩句。
張居正死後,又有人重彈老調,說戚繼光不適合於北方,旋被調任廣東總兵,第二年又被彈劾,致仕還鄉。三年後又被奪俸,於同一年鬱鬱而終。著有《紀效新書》、《練兵紀實》,為後世兵家所重。
李成梁雖鹵莽,但結局卻相當風光。張居正死後,他仍留任遼東,至萬曆十九年解職。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