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頁(第1/3 頁)
……墓主身著玉衣,身上有&ldo;文帝行璽&rdo;金印,故確定為第二代南越王。《漢書&iddot;南粵傳》記趙佗愜號為武帝,第三代南越王嬰齊去悟號,而&ldo;藏其先武帝文帝璽&rdo;。今本《史記&iddot;南越列傳》脫失&ldo;文帝&rdo;二字。這枚&ldo;文帝行璽&rdo;的發現,證明《漢書》記載是正確的,第二代南越王曾傍號為&ldo;文帝&rdo;。史漢本傳均謂趙佗傳孫胡,但發現的名章作&ldo;趙昧&rdo;,又有&ldo;泰子&rdo;印二枚,與史漢皆不合。我們認為,如果單從&ldo;趙昧&rdo;、&ldo;泰子&rdo;二印考慮,似可斟酌,但&ldo;趙昧&rdo;印&ldo;文帝&rdo;印同出,說明這個趙昧只能是史漢中的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史記》誤&ldo;昧&rdo;為&ldo;胡&rdo;,或出自司馬遷所據檔案資料不實,致誤;或司馬遷並不誤,後被班固傳抄筆誤,後人又據班固誤抄改訂史記》正字,遂致一誤再誤。現在應據此印文改趙胡為趙昧,還他本來名字。
這份報告一發表,在學術界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引爆了一場學術大爭論。不少學者發表文章贊成以上的看法,也有學者斷然否定以上的看法,並發表文章提出了新的見解。其中著名學者余天熾先生最先提出,趙昧根本不是趙胡,而是趙胡的父親或者長兄。他在南越文王的名字、卒年辨》一文中針對報告提出的觀點,作了如下的批駁:
廣州南越文王墓在墓主人身上出土了&ldo;文帝行璽&rdo;龍鈕金印一枚,同時同地還出土了&ldo;泰子&rdo;龜鈕金印一枚,&ldo;泰子&rdo;覆鬥鈕玉印一枚和&ldo;趙昧&rdo;覆鬥鈕玉印一枚。《初步報告》說:因&ldo;&l;趙昧&r;印與&l;文帝&r;印同出,說明這個趙昧只能是史漢中的第二代南越王趙胡。&rdo;史漢把趙&ldo;眯&rdo;誤寫成趙&ldo;胡&rdo;。因此,&ldo;現在應據印文改趙胡為趙昧,還他本來名字&rdo;。
這是史漢以來第一次有人提出的對南越王名字的更正,很清楚,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至於史漢致誤的原因,《初步報告》認為,&ldo;或出自司馬遷所據檔案資料不實,致誤;或司馬遷並不誤,後被班固傳抄筆誤,後人又據斑固誤抄改訂《史記》正字,遂致一誤再誤。&rdo;
&ldo;或&rdo;,不確定也。孔子說:&ldo;或之者,疑之也。&rdo;(許慎:《說文解字》,《或》字條引)可知,丈初步報告》的作者斷定是史漢致誤,尚無確鑿證據,只是以疑而斷也。
是不是司馬遷所據的檔案資料不實而致誤呢?我以為不可能,理由如下:
第一,南越國曆5世93年而亡。史漢對南越王的名字,記載一致而且明確。就五代南越王在位時間看,趙佗居首,趙胡次之,趙嬰齊又次之,趙興居四,趙建德居後。在五代南越王中,在位最長和最短的都因所據資料檔案翔實,名字都寫對了,惟獨在位長達十餘年的第二代南越王,太史公得到的檔案資料就不準確,以致連名字也寫錯了。真是這樣麼?!造成這個歷史真實的偶然性原因是什麼呢?
第二,趙胡在位期間與西漢王朝的交往甚多。據史漢記載,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趙佗卒,佗孫胡繼立為南越王。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鄭趁南越國舊王新喪,新王初立,國內未集之機,發兵攻打南越國。趙胡尊漢約,守職守,不敢擅自興兵相攻擊,而立即派人上書漢武帝,請求天子出面處理。後來,漢武帝不僅飯兩軍攻打閩越王郭x懲強救弱,而且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