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2 頁)
隨葬器物計有禮器、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品和藥石等。依質料可分為青銅器、陶器、鐵器、玉石器、金銀器、象牙器、竹木器、絲織衣物等10多類。數量很大,目前已知的就有1000多件。其中以青銅器佔多數,約500,多件,其次是玉器,約200多件。
重要的隨葬器物有銅編鐘(3組、27件)石編磐(2組、18件),南越式的鼎和提桶,匈奴式浮雕鬥獸紋的銅牌飾,長達3米許的銅架大屏風,直徑41厘米的人物畫像鏡等等。
墓主置後中室,葬具一撐一棺,骸骨、棺撐已朽。墓主著玉衣,腰問兩側10把寶劍,頭部放金鉤玉飾,腳前戴金玉玻璃珠串,玉衣上下鋪蓋數十件大玉璧,直徑大多在30厘米左右。足端棺撐之間還堆放100多件仿玉的陶璧。外撐頭端平疊7件大玉璧,玉璧下有盛滿珍珠的漆盒,還有雕刻精美的角形玉杯等等。
墓中出土19枚印章,是全國漢墓中罕見的。最大的一枚是龍鈕金印,文日:&ldo;文帝行璽&rdo;,可確定墓主是第二代南越王。另有封泥銘刻和陶器上的戳印文字,也為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依據。
南越國是西漢前期嶺南地區的割據政權,傳5世93年。關於它的歷史,《史記&l;南越列傳》和《漢書&iddot;南粵傳》都有簡明記載,但有缺佚。象崗第二代南越王墓的發現,對研究秦漢如同嶺南地區的開發物質文化的發展,南越國史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為探尋第一代南越王趙佗墓提供了重要線索。
這次墓葬發掘以後,各方單位擬就地籌建博物館加以永久保護,供國內外學者和人民群眾參觀。
隨著新華社訊息的播發,全世界在強烈感知來自中國嶺南地區古老文化震撼的同時,也勾起了人們對早已逝去的2000年南越國興亡的回顧與追思。
第九章
南越國的興亡
呂后下詔,割斷漢越經濟聯絡。南越王趙佗震怒,發兵攻掠長沙。呂后歸陰,舉朝震動,呂、劉兩個政治集團的紛爭由暗轉明。未央宮刀光劍影,長安城血水湧動。新天子即位,&ldo;文景之治&rdo;再展大漢雄風。南越國的再度臣服與叛亂,漢武帝大軍兵發嶺南。天下一統歸大漢…
五嶺起烽煙
就南越與漢王朝的關係而言,在惠帝執政期間,漢王朝和南越國的友好往來得以繼續發展。惠帝在位七年而崩,接下來由呂后執政。呂后執政的前四年,漢越雙方的關係還能勉強維持原狀,第五年(公元前13年)春,漢越關係發生了變化。
呂后五年春,呂后突然下詔禁止中原鐵器及雌性馬、牛、羊等運往南越國,並頒布所謂&ldo;別異蠻夷,隔絕器物&rdo;的政令,不但有斷絕與南越國貿易的內涵,而且有歧視南越國的意味。
秦平嶺南,推動了嶺南經濟的發展,在嶺南許多地區逐漸推廣了先進的生產工具,使嶺南地區對這些生產工具的需求量日漸增大。但由於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嶺南地區發展到了南越國時期,仍然不能製造這些用於生產的工具,而必須從中原輸人,也就是說在經濟領域,南越國對中原有著相當程度的依賴關係。如今呂后突然下詔禁止向南越國輸出這些生產工具與牲畜,無異於對南越國實行了經濟封鎖,給南越國的經濟以重大打擊。面對呂后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和歧視,南越王趙佗迅速作出反應。在沒有得到確切情報,也不知道呂后為什麼下這道詔令的情況下,趙佗憑著自己的政治嗅覺估計,&ldo;今呂后聽讒臣,別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並王之,自為功也&rdo;。也就是說呂后聽信了長沙國的讒言才頒布這道詔令的。諳於政治的趙佗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只有派人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