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部分(第1/5 頁)
、大理。文帝即王位,遷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及文帝踐阼,改為司空,進封樂平鄉侯。明帝即位,進封蘭陵侯,增邑五百,並前千二百戶。明帝大修宮室,朗勸止之,轉為司徒。”
可見,王朗的飛黃騰達一直離不開曹氏的提攜,他也是一直盡心竭力的,人家也是把學問做的很出色,“著易、春秋、孝經、周官傳,奏議論記,鹹傳於世”(學問做多了,所以打不過孫策,呵呵)。
王朗的學問做的很出色,他的兒子王肅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到後來居然成了一代經學大師,誰說三國亂世只有武士和潑皮才能混出名堂?讀書人只要佔了天時地利人和,同樣可以聞名天下。
王肅很崇拜古文經學家賈逢、馬融,於是又深入鑽研他們的學說,汲取了古文經學的營養,打下了儒學的基本功後,王肅又涉足了道家學說領域,用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來闡釋儒家的理論,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逐步形成具有一家特點的學術和治國思想。
於是,25歲的王肅(也就是大學剛畢業的年紀啊,看看人家)開始小有名氣,再加上他的父親王朗官運亨通,所以,這位少年學者也開始了飛黃騰達,被任用為散騎黃門侍郎,進入了高層統治集團,開始發力成為一代御用文人經學大師(這兩個詞並不衝突,在一些特定的政治環境下,只有和官方苟合,才可以保證自己的言論佔據學術壟斷地位)。
王肅在學術上做的努力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人家是肯定下了一番功夫的,遍注群經啊,還整理了父親大人的學術筆記,再配上有些基礎的道家學術體系,可以說是海陸空立體亂燉了——不像今天的某些御用經濟學磚家或者馬屁文人,從幾本名著上剽竊了一些詞彙,再配上一些他人的研究成果,塗抹一番,出來就感忽悠人。
但是,光有努力還是不夠的,儒家的學說可以擊敗道家乃至其他學說在兩漢時期佔據統治地位(雖然說一直有陽儒陰法的觀點,但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出籠還是毋庸置疑的),靠的還有統治者的絕對支援,何況,三國亂世,學術上還是以鄭玄為帶頭人的,王肅要想確立自己的位置必須找到這樣一個肯扶持他的人。
這就是司馬氏。
在曹爽和司馬氏對立的過程中,王肅之所以可以拋棄父親遺留下來的血統,有兩點,首先,曹爽最信任的是何晏這樣的學者,王肅不僅和他們學術觀點相異,而且即便是雷同的話也不會成為帶頭人,永遠要排在何晏等人的後面,所以,王肅註定了不會和曹爽是一個幫派的(政治野心大於學術分歧的因素),甚至還要說何晏他們是弘恭、石顯之類的壞蛋,應該捲鋪蓋滾蛋——學術上誰對誰錯是另一回事,反正,感覺王肅的這番話有點酸酸的。
所以,司馬氏的介入以及王肅的投懷送抱就顯得十分合理了——只不過人家介入的時機很早,顯得自己很有前瞻性,早在太和5年,也就是231年的時候,王肅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昭,正式宣告了自己和司馬氏的合作(因此,曹爽後來必然要排斥王肅,也是政治因素大於學術因素)。
合作有什麼好處嗎?
對於王肅來說好處大大的——王肅所注眾經,都被列為學官,至此,也就確立了王學的官方學術地位。
自秦帝國以來,國人就瘋狂的迷戀上了大一統,不光政治上地域上要大一統,相應的,學術上也要大一統,這是一個惡性迴圈,統治者需要一種適合自己的學說作為官方輿論來忽悠老百姓,一些有野心的學者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學說被當政者採納,成為“素王”,於是,導致了一大批犬儒和御用文人的誕生,這批人的誕生更是加速了思想上大一統的程序,最後,導致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春秋戰國之後就成為了一種絕唱。
國土之大一統對於人民來說是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