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頁(第1/2 頁)
韓戰結束後第二年(元封五年,前106年),帝國最偉大的將領衛青去世。這是繼霍去病英年早逝後,帝國又一顆將星隕落。
韓戰與衛青的去世似乎是劉徹一生武功的分水嶺。
在韓戰之前,劉徹北擊匈奴、西通西域、南滅南越、東誅東越、西南開疆拓土,相當的順利。
韓戰之後,一切都變得不順利了。兩次徵西宛,傷亡慘重;與匈奴開戰,一戰趙破奴被俘,再戰李陵被俘,三戰李廣利投降。
這種微妙的變化,在韓戰中初露端倪,那就是帝國的最高領袖,武帝劉徹,開始令人無法捉摸與暴戾無度。
在韓戰中被誅殺的三人:衛山、公孫遂、荀彘,都死得莫名其妙。衛山出使任務其實完成相當好的,但是朝鮮太子最後反悔,這並非衛山之過;公孫遂雖然在逮捕楊僕一事上有過分之處,但他之所以敢這樣做,是有武帝&ldo;便宜從事&rdo;的密令,也罪不致死;至於荀彘,真比竇娥還冤,作為韓戰的第一功臣,連朝鮮的降將個個都受封為侯爵,荀彘沒有得到封賞也就算了,居然落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劉徹的猜疑心,令人無法捉摸的賞罰尺度,成為懸在漢軍將領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這也是後期軍事走下坡的原因。
第六章 生死決戰(下)
【一、風雲再起】
元狩四年(前119年)的漠北之戰,對匈奴汗國的打擊力度是史無前例的,匈奴為了保全實力,遷移到更荒寒的北方。寒風與凍土磨礪著這個堅強的民族,他們蟄伏,等待著東山再起。
趙信對伊稚斜單於說:&ldo;這次我們遭到重創了,現在最好的方法,就是派遣使者到中國,請求與中國繼續和親。&rdo;伊稚斜單於點點頭,表示同意。
匈奴使者到了長安,表示匈奴願意與中國和平相處,繼續和親的政策。
丞相長史任敞說:&ldo;匈奴人想得美,現在吃了敗仗,就想來和親。我看應該趁這個機會,讓匈奴俯首稱臣。&rdo;
武帝劉徹聽了很高興,匈奴是中國的頭號敵人,要是匈奴稱臣,那麼中國就是天下無敵了。劉徹便派任敞作為使節,前往匈奴,準備招降伊稚斜單於。
伊稚斜單於聽說漢使前來,還以為是為了和親一事而來,連忙召見任敞。
誰知任敞一見單於,開口閉口要單於投降中國,只把伊稚斜單於聽得火冒三丈,命令左右將任敞捆起來。
任敞被匈奴扣留了。武帝大怒,準備再一次遠徵匈奴,但是霍去病的突然去世,使得這次遠徵計劃不了了之。
接下來的幾年,漢、匈兩國相安無事。匈奴人養精蓄銳,慢慢恢復實力;而漢帝國則是開疆拓土,國家的疆域大大擴張。
元鼎三年(前114年),伊稚斜單於去世,子烏維單於繼任。烏維單於繼續伊稚斜單於的政策,躲在漠北休生養息,訓練軍隊,沒有南下攻擊中國的打算。北方邊境一片和平的影象,戰爭的陰影漸漸散去。
元封元年(前110年),漢帝國已經先後征服南越、平西南夷、擊滅東越,武帝劉徹此時豪情萬丈,雄視天下,他的赫赫武功,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位帝王。劉徹決定巡視北方邊境,讓匈奴以及周邊的國家感受漢帝國不可侵犯的威嚴。
劉徹統率十八萬精兵猛將,出長城,登單於臺(在內蒙古托克托西北),再巡視朔方城。一路上車轍留痕,馬蹄留跡,旌旗飄飄,綿延千里。十八萬騎兵,雄糾糾氣昂昂,威武雄壯,向匈奴人展示漢軍強大的實力。
現在的劉徹,確實不把匈奴人放在眼裡了。
隨後,漢使郭吉出使匈奴。匈奴主客,即外交部負責接待漢使的人員問說:&ldo;你這次出使匈奴的目的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