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頁(第1/2 頁)
項梁早聽張良大名點頭贊道:&ldo;有此忠義之士,乃是韓國百姓之福。我便封你為韓司徒,借予精兵三千,助你復國。&rdo;
張良正欲拜謝。
曹操此刻笑道:&ldo;梁叔何須如此?那韓國故址於我陳郡相隔不遠,我願出兵助韓復國,同時借道韓地,北上伐秦。與叔父一起,呈左右出擊之勢,共擊章邯讓其首尾不得兼顧。&rdo;
范增眼中突地出現一絲疑惑,但很快消去。
項梁早已大喜,&ldo;如此甚妙,早聞章邯與趙高以有隔閡,其糧草必然不豐。孟德可不斷襲擊其糧道,屆時章邯小兒可一舉擊破。&rdo;
曹操暗贊:項梁也是不凡,只是瞬間便以猜中了自己的意圖,若非有自大的毛病,也許是一個很好的對手。
聽得曹操如此襄助,張良感激地對曹操一揖到底,&ldo;張良代韓王,代韓國數十萬子民拜謝忠勇君大恩。&rdo;
這韓國地處中原,最近秦國,附近三川郡又有李由的數萬大軍,項梁的三千精兵能夠起到的作用可想而知。
復國前途黯淡無光,張良滿心憂愁卻又無可奈何。以他那決勝千里的智謀豈看不出不久地將來項梁、章邯之間必有一番惡戰。
項梁能借三千精兵給他以很不錯了,焉能在強求其他?
曹操手中有精兵將近兩萬,而且麾下謀士、武將諸多,他本人也是當世罕見的兵法大家,得他襄助復國在望矣。
形勢驟變,張良焉能不對曹操感恩戴德。
正文 第一百一十七章 決勝千里‐‐張子房
16k小說網 更新時間:2009-6-15 0:12:22 本章字數:3914
劉邦府邸。
張良以收拾一切行裝與劉邦話別。
劉邦一臉不捨,執張良之手,灑淚而道:&ldo;我阿邦悔當初之言矣。&rdo;當日,張良投奔劉邦時,以有言在先。
&ldo;若有機會復國,不管千里萬裡,便當辭去。&rdo;
劉邦當時只為留下張良這大才,因而允諾,想不到真有離別一日,心中也恨曹操多事。
張良在劉邦麾下,如若上賓,劉邦對之言聽計從,心中也頗為感動,見劉邦真情流入,果真落淚,勸道:&ldo;我族世為韓臣,五代韓相,立韓王之事,責無旁貸。今與沛公相別,亦是不得已耳。&rdo;
劉邦就地跪下,陳懇道:&ldo;宇宙雖闊,難尋知已。今與先生分別,實乃是劉季命薄,無福與先生共商大計。我與先生相處數月,聆聽教誨,早已視先生為師,請受我劉季三拜。&rdo;
說罷,也不顧張良阻擋,強行拜了三拜,然後起身悲哭:&ldo;只是不知今日這一別,你我需何時才得相見。&rdo;
&ldo;若青山長在,當必有相見之日,切勿掛念。&rdo;張良對著劉邦深深一揖,正欲離去,卻見劉邦不捨的拉著他的衣袖,模樣如同幼兒抓著好玩的物品,不忍放手一樣。
劉邦長嘆:&ldo;先生遠行,阿邦身旁已無策劃之人,接下來我當如何抉擇,還望先生先行賜教。&rdo;
張良停步沉吟片刻道:&ldo;忠勇君以決定出兵助我復韓,項梁若真有意讓沛公領兵,必以項羽為正。而沛公為副。沛公只須配合項羽作戰,一切以他為主。記功績簿時將所有大功歸於項羽。以項梁的性格,必會因此而大悅,有好處也少不了沛公。&rdo;
&ldo;只是……&rdo;張良猶豫再三,說道:&ldo;希望沛公有機會可勸一勸項梁將軍,切勿驕傲。當世之上能穩勝章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