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無與倫比(第1/2 頁)
“俄狄浦斯知道那一切嗎?他不知道,他不知道那個老人是自己的父親,他也不知道那美麗的王后是自己的母親,他更不知道自己就是那個被遺棄的嬰兒。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宿命,《老男孩》呈現的就是這樣一種不可知論的痛苦的宿命觀。”
美麗聯邦第六電視臺,正在錄製一場關於《老男孩》的電影節目,嘉賓依舊是謝老。
“電影《老男孩》就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在影片的主體部分,有多場已發生的戲將在結尾處再次發生,這種重述的方式是我們理解這兩個男性角色的重要組成。
他們是一個彼此對照的關係,這也是在電影劇作創作裡面最常見的一種關係式之一。
在導演描述事件的過程中,我們之前看過的場景以閃回的形式又一次出現。但是此時,由於這些戲份作為理解人物具有戲劇上的重要意義,所以它們呈現在銀幕上時,就需要刻畫得更富戲劇性,更有力,要用硬朗的線條雕琢。”
主持人看了看放在桌子上的稿子,反正有這視角差,觀眾是看不見的。
“我記起來了,就是在學校的那段戲分吧,那一段蒙太奇真的是無比的驚豔啊。”
“蒙太奇也是指手法的一種嘛,只是他玩的非常的花銷,將多種合併起來。其實,還有一個點。那就是這種效果就需要用不同的鏡頭來實現。每場需要重述的戲都要拍兩次一第一次用普通鏡頭拍攝(50mm、70mm、100mm),第二次則用大廣角鏡頭(21mm)。”
這時候主持人接過話來,都是有稿子唸的,也樂得清閒。
“結果,我們第一次看到這這部電影的時候,以為他們只是電影正常敘事的一部分。而第二次看,則呈現得更為煽情、浮誇,正符合真相大白時應有的戲劇性鏡頭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透過不同的鏡頭焦段來製造人物主體的世界嗎?”
謝老聽了,點了點頭,這種手法也很常見,而且很基礎。
“沒有任何鏡頭能夠真實呈現出人眼所看到的東西,但是跟人眼最為接近的是那些焦距從28mm到40mm的中等焦距鏡頭,還有一種說法是到50。廣角鏡頭會表現出令畫面扭曲的趨勢,鏡頭越廣,失真變形的幅度越大。所以你可以看到這部電影之中大量的廣角鏡頭,從而營造出了一種失真的畸變感覺,這就是同過畫面去塑造電影氣質的一種方法。
這種失真是空間性的,被攝物之間的距離會更遠,尤其是當前景和後景的被攝物在同一條直線上時。而畫面中的垂直線越接近取景框上方就被擠壓得越緊。焦距更長的鏡頭50mm及以上會壓縮空間。前景和後景在同一直線上的被攝物會顯得更為接近。鏡頭的焦距越長,被攝物看起來就越近,無論距攝影機還是距前後景的其他景物。
而這些失真效果非常有用。比如說,陳論導演和我說過,他們用推軌或移動攝影車拍攝時,或者從右側橫搖到左側時,用長焦鏡頭創造出被攝物比真實運動更快的錯覺。這種感覺也出現在你剛才提到的關於學校的那場戲裡面。
因為在長焦鏡頭中被攝物跟背景似乎顯得更近,穿過背景時就會顯得速度更快。位於前景的物體看起來也會以更快的速度飛馳而過。反過來,如果想要讓物體衝我們而來或離我們而去時顯得更快(縱深運動),所以他會用廣角鏡頭,因為這樣看來物體在接近或遠離我們時似乎運動了更遠的距離。”
謝老突然笑了笑,好像感覺自己又回到了電影學院的課堂,在這裡上課呢。
“這些鏡頭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廣角鏡頭的景深大得多一所渭景深指的是:無須手動調整焦點的情況下,物體前移或遠離攝影機運動時能夠保持聚焦狀態的空間的大小。拍電影時這種特性也會派上大用場。如果想盡量少捕捉到背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