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第1/2 頁)
然而,帝國邊疆的戰事仍沒有平息,國庫中的銀錢仍流水般的花出去,已經六十多歲,越來越頑固的世祖忽必烈也不可能停止戰爭和減少用度,重新執掌大權的漢法派們如果不能扭轉財政狀況,開闢新的財源,那麼阿合馬之死就並不是結束,而僅僅是開始。
【正文】
帝國的隱線
‐‐漢法派與理財派之爭(下)
阿合馬死後的帝國政局,儼然一派漢法派大行其道的景象。至元十九年四月,原翰林學士承旨和禮霍孫被任命為為中書右丞相,執掌朝政大權。和禮霍孫出身蒙古勛貴,曾任世祖宿衛大臣,其人深諳儒學,一上任便大力援引漢法派官員充實朝廷中樞。耶律鑄被任命為中書左丞相,甘肅行省張雄飛為參知政事,張文謙任樞密副使,董文用為兵部尚書。
耶律鑄是著名的耶律楚材之子,張文謙、董文用都是世祖藩邸舊臣,漢法派中堅,張雄飛是受&ldo;廉孟子&rdo;廉希憲舉薦為世祖所任用的漢臣,其人清正廉潔,官聲極好。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似乎那個漢法派眾臣一律靠邊站的時代一去不返了。
太子真金也感到自己曾經許諾許衡的那個&ldo;道行有時&rdo;的時刻已經到來,一反常態的表現出對政治的熱情,明白的指示和禮霍孫:&ldo;汝任中書,誠有便國利民者,毋憚更張。苟有沮撓,我當力持之。&rdo;對於身邊的儒士何瑋和徐琰也意氣風發的鼓勵道:&ldo;汝等所學孔子之道,今始得行,宜盡平生所學,力行之。&rdo;
身邊都是&ldo;自己人&rdo;,儲君又明白表示全力支援,和禮霍孫再無顧忌,雷厲風行的對阿合馬留下的政治遺產進行清理‐‐為日後大行漢法鋪平道路。
首先,&ldo;置黑薄以籍阿合馬黨人之名&rdo;,把已經拔除的阿合馬黨人全部列入黑名單,不但現在不用,將來也不用,以國家法律的形式避免那些重利不重義的傢伙捲土重來。
其次,對阿合馬生前掌管的戶部各庫以及鹽運司、財賦府、茶場都轉運司等部門進行鉤考,繼續坐實阿合馬名為為國斂財其實是禍國殃民的罪狀。
第三,廢黜阿合馬所設的用於斂財的各種官署一百七十一所,什麼司徒所、農政院、泉府司、四道宣慰司、諸道鹽司、各地金銀冶煉官署等等一律裁撤,在這些部門裡任職的官員全部視為&ldo;冗官&rdo;,就地免職。
經過這麼一番整頓,朝野上下確實大有新氣象。而和禮霍孫在自已為清理完障礙,準備對整個帝國的進行佈局的時候,卻發現地方官員普遍無法和中樞達成協調‐‐要行漢法,光是中樞有儒臣是不夠的,可地方官能夠算儒臣的少之又少。
元朝開國以來,在西夏、金、宋時代實行的科舉制度便被廢黜,沒有科舉,學習儒家經典的讀書人便沒有進身之階‐‐畢竟現在不是戰爭時期,可以靠遊說來得官,何況遊說是少數人才能玩得轉的遊戲。
於是,和禮霍孫向世祖進言,請開科舉。
和禮霍孫原本以為,世祖讓自己做宰相,又允許自己任用漢法派官員,對自己清算阿合馬也採取預設,那麼趁勢改革帝國的選官制度,讓飽讀聖賢書的儒家子弟充實帝國官員隊伍便應該題中應有之意。豈料,此疏一上,和禮霍孫的宰相官運便到了盡頭。
說到這裡,不能不先插一句,說說忽必烈對科舉制度的態度問題。
有人說世祖忽必烈不開科舉,是為了扼殺中華文化,此言大謬。科舉只是一種選官制度,並非中華文化的唯一載體,承載文化的應該是學校和書院,而忽必烈對於官學、書院的建設相當重視,這在前文已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