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第1/2 頁)
歷史問題其實最怕&ldo;總結&rdo;二字,一旦要總結,便會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靈活運用史實,而史實一旦被靈活運用,也就會無所謂&ldo;實&rdo;了。就以郭這番話來說,東漢難道只是和&ldo;太監名士共天下&rdo;?外戚哪裡去了?說北宋是和&ldo;奸臣共天下&rdo;,恐怕只能算是誅心之論。說到元朝,是&ldo;奸臣番僧共天下&rdo;,而即使到末代惠宗時,番僧也不過是惑亂宮闈,並未能對朝政有什麼幹預,至於說&ldo;奸臣&rdo;,何朝何代不曾有過,豈能言&ldo;共天下&rdo;?
以筆者觀點,說元朝&ldo;與勛貴共天下&rdo;,倒是比較符合實際。也就是說,元朝的皇帝們,是要和貴族、勛臣的後裔們共同執掌政權,無論色目權臣、漢人儒臣還是僧人、道士,都不過是陪襯而已。貴族勛臣除了要在朝廷中擔任重要職務外,還享有大量的封地。一直到元朝終結的時刻,勛貴們也即有權,又有錢,要比前代後世的貴族勛臣後裔在王朝中後期基本上淪落為圈養豬一般的境地牛得多。
而這樣的格局,在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國時期便已經定下。
從成吉思汗起兵之日起,便和兄弟、部下們許諾:&ldo;取天下了呵,各分土地,共享富貴&rdo; 。待到統一蒙古高原並開始對外擴張的之後,成吉思汗的諾言不折不扣的執行了,他採取分封諸王和千戶、萬戶的領地制來賞賜為自己打天下的家人和部下。以蒙古大汗王廷為中心,東道諸王(又稱左手萬戶)封地東到大興安嶺東西地區;西道諸王(又稱右手萬戶) 封地西達阿爾泰山一帶地區。諸王封地由子孫世襲,擁兵列鎮北方,被視為國家根本之地。分封給宗室、功臣的人民、土地蒙古語稱為&ldo;愛馬&rdo;,漢譯為&ldo;投下&rdo;。
到窩闊臺汗滅亡金朝,也想在中原實行&ldo;議裂州縣賜親王功臣&rdo;的制度,作為窩闊臺最倚重的治國之臣,耶律楚材可說是最早對蒙古貴族實行&ldo;漢法&rdo;教育的人。熟讀史書的他深知分封之害,於是提出:&ldo;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與之。&rdo;窩闊臺汗對耶律楚材的意見一向尊重,可是不封,拿什麼安撫宗室功臣呢?要知道,金帛給的再多總有花完的時候,而封地領民則是世世代代享用不盡的財富。於是,窩闊臺汗只好實行妥協的辦法,一方面對親王貴族分封食邑,一方面又由&ldo;朝廷置吏,收其貢賦,歲終頒之, 使勿科徵。&rdo;同時又允許一些封君自己選派達魯花赤等官。這樣的安排一直持續到忽必烈時代,東西兩道的宗王不但原有封地不變,還在中原有了自己的份地。
西道諸王日後隨著帝國崩潰而成為一個個獨立的蒙古汗國,在日後的世界舞臺上無不叱吒風雲,而東道諸王似乎除了在忽必烈奪取汗位之時發揮過作用外,進入元朝後似乎都銷聲匿跡了。而實際上,東道宗王的歷史甚至遠長於西道宗王衍生出來的國家,直到元朝滅亡,甚至明朝末期,東道宗王的後裔們仍然相當活躍。
他們是隱匿的汗國,而且國祚很長遠,雖然不那麼風光,但縱向去看歷史,也許活下來比風光更為重要。
【正文】
東道諸王的封地在東北西部草原地區。外興安嶺以南,大興安嶺南北,嫩江流域,以及洮兒河及東流松花江以北地區,是成吉思汗大弟哈撒兒,二弟合赤溫(早卒,其子阿勒赤歹承襲王位及分地) 、幼弟貼木哥 、同父異母弟別勒古臺四個權勢顯赫的蒙古親王的封地。西拉木淪河流域南北,直到今遼西大淩河中游地區,是元朝外戚德薛禪家族和開國功臣木華黎家族等蒙古大貴族的份地。
說他們是&ldo;隱匿的汗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