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1/2 頁)
在烏託邦小說中,最有名的當然是英國哲學家託馬斯莫爾(thoas ore,1477、2、7‐‐1535、7、6)創作的《烏託邦》(1516),它成了此類作品的代名詞。其它著名作品還有佛蘭西斯培根的《新大西洲》(1627)、康帕內拉的《太陽城》,羅斯人馬莫諾夫於1769年出版的《貴族哲學家,寓意》,等一系列作品。烏託邦小說的作者從不希望他的讀者真地去尋找那些地方,而是希望他們透過努力,把自己的社會改造成烏託邦。因此,對烏託邦的贊誦,也就是對身邊現實的批判。
第一卷:科幻講什麼? 第三編:時空探險(1-2)
第二節:地下世界歷險
不管你住在地球上的什麼位置,只要從你家裡出發幾公里遠,就會來到一個恐怖的地方。在那裡,溫度高達上千度,還有幾萬個大氣壓。那裡沒有一點點空氣,完全是生命的禁區。呵呵,你肯定猜出來了,我說的是地下世界,是從你家出發,往下面&ldo;走&rdo;幾公里遠的地方。
從地面到地心,平均半徑是6371公里。這麼厚的地層裡包含了哪些物質?它們的執行規律如何,對地球表面的生命又有什麼影響,這些問題對於人類來說基本還都是謎團。目前,世界最深的礦井位於南非約翰內斯堡以西的&ldo;西部深井黃金礦區&rdo;。其中2、3號井超過三千五百米,是人類能夠達到的最深處。
如果不考慮經濟利益,也不用派人深入巖層,僅以提取科研樣本為目的,那麼,地質學家可以鑽取專門的大陸科學鑽探井。前蘇聯地質工作者曾經在科拉半島鑽出深達12261米的鑽孔,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深入地下最遠的地方。再往下去,科學家也只能透過地震波等間接手段進行研究了。
如此人跡難至、神秘莫測之地,當然逃不出科幻作家的視野。其實,地下有什麼?這個問題自古就盤桓在人們心頭之中。只不過,古人多認為地下有地獄、冥王和鬼魂。但丁的《神曲》可以說是以神話方式想像地下世界的作品的極致。十七世紀末,丹麥作家路德維格霍爾堡創作了中篇科幻小說《地下之行》,在文學史上第一次用自然,而不是神異的原則來描寫地下世界。該篇小說也是科幻史上這一題材的濫觴。
在《地下之行》裡,貧困大學生尼爾斯克利姆遊歷到挪威的一個神秘山洞中,意外跌入空洞,竟然掉到地心。原來,地層下面完全是空的,象太陽系一樣,有許多小星球圍繞著太陽般的地心旋轉。
克利姆在&ldo;地空&rdo;中與禿鷹搏鬥,遇到原始樹人,被他們誤認為是敵人,遭遇追趕。在&ldo;地空&rdo;中,克利姆還先後遇到猴人、虎人、熊人、鬥雞人、冰雕人,等等。當然,那裡也生存著和地面一樣的人類。他將地面上的人類文明傳給地下人類,教他們組織騎兵、製造步槍、建築戰艦。
克利姆帶著這些軍隊征服了&ldo;地空蒼穹&rdo;中的大部分文明王國,自任皇帝,不可一世。不過,他的統治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克利姆被逼退位,在地空裡到處奔逃,最後又從一個山洞裡跌出來,從挪威回到地面。
絕大部分讀者不會知道《地下之行》這篇小說,但會立刻聯想到凡爾納同樣題材的那部著名作品。是的,《地心遊記》不僅是凡爾納第一部科幻小說,也把地下探險這個題材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地心遊記》寫於1864年。這個時候,地質科學較霍爾堡生活的時代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凡爾納面臨著如何平衡科學知識與傳奇故事的問題。在小說開始部分,作者設定了兩個觀點對立的人物:&ldo;我&rdo;和叔叔李登布洛克。兩個人對於地層深處的結構經常爭論。&ldo;我&rdo;引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