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第1/2 頁)
第二節:行為科學學
作為心理學的一個派別,行為科學心理學在二十世紀初,由美國jb華生創立。他吸取了早期的進化論、條件反射學說等理論,建立起行為科學的基礎理論:摒棄對人類意識的研究,關注於探索外界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關係。
後來,經斯金納和中國留美學者郭任遠等人的發展,行為科學成熟起來,獲得了一定的學術成果。在人文學者眼裡,它的基本觀點十分刺眼:所謂愛、尊嚴、人性、自由意志這些東西,全都是不可檢驗的幻覺,是刺激‐‐反應的固定連結。這種抹殺人性的極端態度,使得行為科學很早就越出心理學的象牙塔,受到社會普遍關注。
行為科學最大的成果,是在&ldo;刺激‐‐反應&rdo;的基本理論上,建立起一整套行為塑造和控制理論。在心理學走向成熟的過程裡,行為科學嚴格的科學傾向曾經是一場革命。但在這個理論中,&ldo;人&rdo;與馬戲團的動物沒有多大區別,或者和複雜機器等同起來。這就使它走向了極端。
在二十世紀前半葉的社會背景下,大政府、獨裁政治、社會控制論遠比今天吃香。無論行為科學學者本身政治傾向如何,此類學說都給專制政體提供了理論上的幫助。大凡獨裁者上臺,都承諾要用強力來塑造一個純潔社會。華生曾有一句狂言:給我一打嬰兒,我可以把他們塑造成醫生、律師、學者,或者小偷、盜竊犯……此言雖為書生之見,華生也沒有本事把它付諸實施。但人們卻不難看到一個思想領域中獨裁者的影子。
行為科學很早就進入了科幻作家的視野。此類題材中的代表作,當屬英國作家安東尼伯吉斯(anthony burss 1917‐‐1993)的《發條橙》(a clockwork oran,1962)。作家曾經在英軍服役時到過馬來西亞。這個古怪書名中的&ldo;橙&rdo;(oran),和馬來語中的&ldo;人&rdo;(orang)讀音類似。所以&ldo;發條橙&rdo;實際上就是&ldo;發條人&rdo;,指稱被象機械那樣控制和操縱的人。
小說中的背景是未來英國。由於精英階層已經移居月球,留下來的大多是下層居民和社會渣滓。主人公亞歷克斯帶著一群小流氓,在街頭無惡不作。吸毒,鬥毆,強姦,搶劫。當局抓捕到他以後,把他當作行為科學罪犯改造實驗的物件。
故事中的罪犯改造方法完全忠實於行為科學心理學原理:司法人員將亞歷克斯綁在特製座椅上,用細棒撐開眼皮,強迫他觀看一些暴力、強姦內容的電影。同時施加電擊、催吐劑等惡性刺激。長此以往,亞歷克斯的神經系統在犯罪行為和極度身體不適之間建立了固定聯絡,只要產生犯罪意念,就會自發停止行動,彷彿身體裡裝上了剎車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這套方法實施起來很簡單,完全不需要什麼高科技,但在現實生活中從未實行過,因為它違背了許多法律和倫理界限,特別是對自由意志的尊重。
在美國科幻電影《超時空戰警》裡,行為科學理論的荒誕性有更突出的表現:生活在九十年代的警察斯佩克在一次行動中犯了錯誤,導致幾十名人質死亡,被判冰凍刑。當他在2032年復甦後,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由行為科學學者瑞曼卡託統治的世界。這裡沒有暴力,許多年都不出現一起兇殺案。人們舉止優雅,一句髒話都不講。不僅如此,未來人類全部衣著得體,乾淨整潔,不吸菸喝酒,不吃高脂高糖食物。為了避免性病,男女之間只透過感測器作愛,透過試管嬰兒技術繁育後代。總之,這是一個&ldo;文明&rdo;到了極點的社會。而塑造這個社會的,便是一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