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第1/2 頁)
報唐殿下。&rdo;查繼佐《國壽錄》卷三《張國維傳》記,&ldo;丙戌,閩師至浙,國維以前內外臣嘗奉表於唐,
恐有內變,使劍伏闕曰:今日復有以和閩為言者,臣立劍斬之。&rdo;&ldo;今日請太祖高皇帝坐評此案,唐魯得
失,豈以尋丈哉!&rdo;
2 同上卷四《熊汝霖傳》。查繼佐《魯春秋》記:&ldo;九月,唐詔至,文武諸臣疏請開讀,惟兵部尚書國維、
都御史汝霖、中書舍人謝龍宸正色爭之。監國不果開詔。以會稽孫榘疾上儀注罪之。唐詔略雲:朕與王約,
朕未有子,得金陵為期,當讓位皇侄,布衣角巾,蕭然物外。時廷臣速會稽備儀註上。國舅張國俊勇(恿)
王怒,王誓不奪。龍宸字雲生,遂手批唐使者劉中藻於殿上。已赦榘別轉,而以鄉薦殳香為會稽知縣。魯
文武內外諸臣鹹私表於唐,不聞監國。諸原以二(囗,虜)唐前後厄,自失重援,勢必餉竭,無所呼,且
不惜動武爭奪帝位。朱以海見朝臣中不少人主張尊奉隆武帝,憤憤不平,宣
布退歸藩位,於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十月初一日,主張承認隆武朝廷為正
統的大臣開讀了詔書。然而,在張國維、熊汝霖等人的堅持下,終於決定拒
絕接受隆武政權詔書,重新迎回朱以海。唐、魯爭立從此愈演愈烈。
1646 年正月,隆武帝命都御史陸清源攜帶白銀十萬兩前往浙東犒師,卻
被魯監國部將殺害2。由於魯監國政權中許多文官武將向隆武朝廷上疏效忠,
朱聿鍵也加意籠絡,給他們進官封爵。朱以海針鋒相對採取挖牆腳措施,在
這年四月間派左軍都督裘兆錦、行人林必達來福京&ldo;以公爵封芝龍兄弟&rdo;3。
隆武帝聞訊大怒,將來使囚禁。不久,又殺魯監國所遣使者總兵陳謙,更引
起了鄭芝龍的不滿4。由此可見,唐、魯爭立不僅是兩個南明政權的對立,而
且在兩個政權內部也引起了嚴重紛爭,儘管唐、魯政權都以反清復明為宗旨,
很大一部分精力卻消耗在內部矛盾上。與此相應的是,文官武將的升遷不是
以抗清功績為據,而是被作為拉攏的一種手段。隆武、魯監國兩政權封爵拜
官的人數很多,大抵都是因在內部傾軋中有&ldo;功&rdo;。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
可能組織有效的防清陣線。就當時的形勢而言,隆武朝廷得到了南方絕大部
分明朝地方政權的承認,魯監國僅憑浙東一隅之地與之相抗是極不明智的。
他和忠於他的大臣明知在南明管轄區內競爭不過隆武政權,卻幻想攻克杭州
後進取南京,先拜孝陵,建立超過隆武朝廷的威望。以監國政權的兵力要實
現這種戰略目標顯然是不現實的。何況,即便旗開得勝,如願以償地拿下了
留都南京,唐、魯對峙的局面也將繼續下去。由於魯監國堅持同隆武朝廷分
庭抗禮,地理原因監國政權處於抗清的前線,給福建提供了屏障,隆武朝廷
的實權人物鄭芝龍對這種局面心中竊喜,按兵不動有了藉口。
朱以海既自外於隆武朝廷,不惜以高官厚爵收買支持者,流風所及,官
職紊濫。&ldo;時遠近章奏,武臣則自稱將軍、都督,文臣自稱都御史、侍郎,
三品以下不計。而江湖遊手之徒,假造符璽,販鬻官爵,偃臥丘園而雲聯師
齊楚,保守妻子而雲聚兵千萬。&rdo;禮部尚書吳鍾巒上疏請嚴加查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