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第1/2 頁)
雲、秦、晉、東豫、荊、襄,胡馬進退自由,前無所牽,後無所掣,全副精神總在江
南,縱不挑而激之,能保其不投鞭而問渡哉!臣不勝憂疑者此也。昔齊人有乘勢
待時之說,今有勢可乘,無時可待,過此以往,事變愈多,日益忙亂矣。1
江西總督袁繼鹹也上疏說:&ldo;闖為虜敗,雖可喜,實可懼。虜未及謀我
者闖在耳。闖滅,非江南誰事?&rdo;2王永吉、袁繼鹹的奏疏都是在清軍擊敗大
順軍、佔領西安以後,主張趁清軍主力仍在陝西的時機派軍北上。就戰略而
言已經遲了一步,但畢竟提出了積極防清是當務之急。可是,大學士馬士英、
史可法惟恐出兵黃河流域收取山東等地,將觸怒清廷,引火燒身。階級的偏
見、生活上的苟且偷安使他們利令智昏,幸災樂禍地按兵不動,讓清廷得以
集中兵力打敗大順軍,控制區擴大到整個北方。事實證明,史可法、馬士英
都是政治庸人,他們的政治眼光遠在王永吉、袁繼鹹之下。我們有理由相信,
多爾袞等清廷決策人敢於在幾個月時間裡把幾乎全部主力投入西北一隅,正
是依據各方情報,估計到弘光朝廷不會有什麼動作。東線無戰事,給滿洲貴
族提供了利用漢族內部紛爭各個擊破的大好機會。弘光朝廷愚不可及地推行
消極避戰的&ldo;借虜平寇&rdo;政策,直接導致了自身的覆亡。
1 李清《南渡錄》卷四。儘管王永吉後來投降了清朝,他在任職弘光朝廷時的建議還是頗有見地的。
2 李清《甲申日記》絲集。
第四章 大順政權的覆亡
第一節 潼關戰役和多鐸部清軍佔領西安
清朝豫親王多鐸、智順王孔有德、懷順王耿仲明統領的軍隊在懷慶地區
擊敗當地大順軍後,於孟津縣渡過黃河,十二月十五日進至陝州(今河南省
陝縣)。大順軍張有曾部駐於靈寶縣城外,因兵力有限,被清軍擊敗。多鐸
部在二十二日推進到距離潼關二十里的地方立營。李自成得到這個準確情
報,知道駐防潼關的巫山伯馬世耀部下只有七千餘兵馬,難以抵禦多鐸統率
的大批清軍。1一旦潼關失守,西安在所難保,因此他親自同劉宗敏、劉芳亮
等大將帶領原擬赴陝北的大順軍主力趕往潼關。
清廷對奪取潼關的戰略意義高度重視,作了充分的準備。十二月內增派
固山額真阿山、馬喇希等統兵經山西蒲州渡河協徵1,並且急調紅衣大炮供攻
關之用。十二月二十九日,潼關戰役開始。大順軍主將劉宗敏先戰,失利。
次年(順治二年,1645)正月初四日,劉芳亮領兵出戰,又被清軍擊敗;李
自成親自率領馬、步兵迎戰,多鐸命令八旗兵全力反擊,大順軍再次失利,
步兵損失很多。初五、初六兩天,大順軍連續利用夜間襲擊清軍營壘,都沒
有取得效果。初九日,清方紅衣炮軍到達;十一日,清軍進逼潼關口。大順
軍&ldo;鑿重壕,立堅壁&rdo;加強防守。清軍先用紅衣大炮轟擊,隨即大舉進攻。
在不利的情況下,大順軍仍然頑強拼搏,力圖扭轉戰局,先派騎兵反擊,又
調遣部分兵馬迂迴到清軍陣後突擊,都被清軍擊敗。2
正在這個關鍵時刻,清英親王阿濟格部大批軍隊已經進入陝北,儘管李
過、高一功在延安、榆林英勇抗戰,阿濟格為了奪取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