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第1/2 頁)
掌握最後的關鍵數字後,我們就可以依照謝勒斯的指示做一番運算,如同操作一臺古代電腦:
12=黃道帶星座的數目;
30=沿著黃道,每一個黃道帶星座所佔的度數;
72=春分太陽沿著黃道,完成1度的歲差移動所需的時間,即72年;
360=黃道的總度數;
72&tis;30=2160(太陽沿著黃道移動30度,穿越過一整個黃道帶星座所需的時間,即2160年);
2160&tis;12(或360&tis;72)=25920(完成一個歲差週期或&ot;大年&ot;所需的時間,即2592o年,也就是&ot;大迴轉&ot;總共所需的年數)。
其他數字和數字組合也會出現,例如:
36=春分太陽沿著黃道,完成半度的歲差移動所需的時間,即36年;
4320=春分太陽完成60度的歲差移動,穿越兩個黃道帶星座所需的時間,即432o年。
謝勒斯認為,這就是一再出現於古代神話和神殿的天文歲差密碼的基本成分。一如玄秘的命理學(nurology,譯註:依據出生年月日及其他數字測定命運之學),這套密碼允許人們隨意向左或向右移動小數點;人們也可以運用密碼中的基本數字(全部跟分點歲差率有關)從事幾乎任何組合、排列、乘除。
密碼中最重要的數字是72。古代神話常在這個數字上加36,使成108,然後乘以100,得10800,或除以2,得54,再乘以10,得540(5400o,540000,5400o00等等)。另一個關鍵數字是z16o(春分太陽穿越一個黃道帶星座所需的年數)。古代神話有時將這個數字乘以10或10的因數,得216000,2160000等等;有時乘以2,變成4320,43200,43200o,4320o00,無窮無盡。
比希巴克斯更精確
謝勒斯認為,這些數字的演算是被刻意轉變成密碼,隱藏在歐西里斯神話中,以便將天文歲差資訊傳達給初入門的人。如果謝勒斯的假設是正確的,我們就得面對一個耐人尋味的。反常的現象。這些數字如果真的牽涉到天文歲差,它們在古代出現,委實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因為這些數字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太過先進,並不是古代任何已知的文明能夠演算出來的。
我們不要忘記,包藏這些數字的神話,在古埃及人發明文字之初就已經存在(事實上,公元前245o年左右寫成的金字塔經文,包含有歐西里斯神話的一些成分,而根據上、下文我們可以判斷,即使在那個時候,這些成分已經非常古老)8。被正統學界公認為&ot;歲差發現者&ot;的希臘天文學家希巴克斯,活在公元前2世紀。根據他的推算,一年的歲差移動是45或46弧秒,也就是說,春分太陽沿著黃道移動1度,需要80年時間(以每年移動45弧秒計算)或78.26年(以每年移動46弧秒計算)。20世紀天文學運用現代科學方法,計算出來的正確數字是對716年。如果謝勒斯的推論正確,那麼,&ot;歐西里斯數字&ot;所提供的值‐‐72年,就顯然比希巴克斯的數字精確得多。由於敘事結構的限制,出現在神話中的數字通常是整數,因此,即使古代神話作者掌握更精確的數字,也只好捨棄它而改用72這個整數‐‐你總不能在故事中說,謀害歐西里斯的好人一共是716人呀。
根據這個整數,歐西里斯神話能夠推算出,春分太陽穿越一個黃道帶星座需要2160年。現代天文學家計算出的正確數字是2148年。希巴克斯的數字分別是2400年和23478年。此外,依據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