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第1/3 頁)
春分和秋分則是一年中全球各地白晝和黑夜等長的兩天。一如夏至和冬至,北半球春季來臨之日(3月2o日)正好是南半球秋季的第一天;北半球秋季的第一天(9月22日),南半球的春季正好開始。
如同季節的微妙變化,這一切都是地球的傾斜角度造成的。地球沿著軌道,執行到北極直接對準太陽時,北半球的夏至就來臨;6個月後,當北極背向太陽時,北半球的冬至就出現。春分和秋分這兩天,全球各地白晝和黑夜長度相等,因為地球沿著軌道執行到這個階段,它的自轉軸正好側向太陽。
現在,讓我們看一看天體力學的一個奇妙現象。
這個現象被稱為&ot;分點歲差&ot;(the precession of the e oxes)。它具有嚴謹的、一再重複的數學特質,可以精確地加以分析和預測。然而,若是缺乏精密的儀器,我們就很難觀察它,更不用說精確地加以測量了。
解開歷史一大謎團的線索,也許在這裡可以找得到。
第29章 破解一部古老密碼
地球的軌道面向外投射,在天球中形成一個大圓圈‐‐這在天文學上稱為&ot;黃道&ot;(ecliptic)環繞著黃道的是一條群星密佈的帶子,向南北各展開約7度,匯集著&ot;黃道帶十二宮&ot;(elve nstellations of the zodiac):白羊座、金牛座、雙子座。巨蟹座、獅子座、處女座、天子座、天蠍座、射手座、魔羯座、寶瓶座和雙魚座。這些星座大小、形狀和分佈範圍都不盡相同,然而(機緣巧合?)它們沿著黃道邊線各據一宮,間隔十分均勻,賦予每天的日出日落一種嚴謹的宇宙秩序。
為了更清晰地呈現這幅景象,請讀者拿出紙筆:(一)在空白的紙張中央畫一個圓點;(二)環繞著圓點畫一個圓圈,距離圓點大約半英寸;(三)環繞著這個圓圈,在外圍畫一個更大的圓圈。
圓點代表太陽。兩個同心圓中較小的一個則代表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較大的圓圈代表的是黃道的邊緣。環繞著這個較大圓圈的周邊,你必須畫上12個間隔均勻的格子,代表黃道帶的12個星座。一個圓圈有360度,因此,我們可以設想,每一個星座在黃道上佔據30度空間。圓點是太陽;兩個同心圓較靠近太陽的一個是地球的軌道。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以反時針方向在軌道上執行,從西邊執行到東邊;我們也曉得,每24小時,地球繞軸自轉一次(也是從西到東)。
這兩個行動,使地面上的人們產生兩種幻覺:
1、每天,當地球從西到東自轉時,太陽看起來好像從東到西&ot;移動&ot;過天空,而事實上太陽是一個固定點。
2、大約每30天,當旋轉中的地球沿著軌道環繞太陽執行時,太陽看起來好像慢慢&ot;透過&ot;黃道帶上12個星座(它們也是固定點)‐‐一個星座接一個星座地透過,從東邊&ot;移動&ot;到西邊。
在一年中的任何一天(對應我們圖中代表地球軌道的圓圈上的任何一點),很明顯地,太陽都會出現在地面觀者和其中一個星座之間。在這一天,如果這個觀者黎明之前就起床,他會看見太陽從東邊升起,而升起的位置就在那個星座所佔據的那部分天空。
我們可以設想,在古代世界清澄的、毫無汙染的天空下,人們看到天體如此有規律地執行時,心中一定感到很欣慰。我們也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一年中的四個基點‐‐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會受到世界各地人類的特別重視。尤其受到重視的是,這些基點和黃道帶星座的連結。而最最受到重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