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無氧才是儲存屍體的第一要素(第1/2 頁)
回到發掘現場後,陳翰與莊雲鵬、蘇颯、林雅幾人就又立馬鑽進了168號墓內,繼續清理起了槨室內的邊箱。
說是箱,但是實際上邊箱的範圍非常的大,長四米,寬也有個兩米多,清理起來非常費時費力。
不過每個人都精力滿滿,鬥志昂揚的。
陳翰也戴上了膠皮手套,開始在黑漆漆的槨室沉澱物裡,尋找著陪葬品的身影。
“話說,這葬具儲存的還是很完好的啊,一槨二棺都幾乎沒有損壞的痕跡。”
同樣在認真清理槨室的張健波,指了指槨室四壁板上留下的一些積水升降留下的痕跡,有些期待的說道:“根據幾位同事們的測量。”
“槨室的積水深度,足足有75厘米深。”
“而且槨室內的積水痕跡最高達到了132厘米,最低水痕也高81厘米。”
“這是基本上是被地下水入侵了個徹底啊。”
水痕,是需要積水長期浸泡木頭,才會出現的。
就是一道道清晰的將沒被水浸泡,和被水浸泡的地方分隔開的分界線。
這個棺槨自槨蓋板到最下方的槨底板,深度一共也才155米。
而槨室內的水痕最高點在132厘米,這說明早先時候,棺槨內最高淹進了13米以上的地下水。
而且還是槨室內長期淹入了這麼多水,長年累月下才會出現如此明顯的水痕。
如此多不同高度的水痕,代表著這個棺槨內積水存在的時間非常長,可能從下葬之後沒多久,就一直處於一個被浸泡的狀態了。
現在積水深度75厘米,沒準還是這兩千年裡一個較低的水位情況了。
“如果這個棺材是長期浸泡在水裡的,而且還是剛下葬沒多久就被泡裡頭了。”
“再加上這個槨蓋板的密閉性雖然一般,但是內棺的封閉性卻還挺好的,所以沒準棺材內墓主人的屍體儲存情況,也會很好啊!”
莊雲鵬大膽的猜測道。
雖然他對不腐屍和乾屍之類的東西還挺害怕的。
但是同時他又很希望這168號墓能出土個儲存條件比較好的屍體。
因為科研價值高!
他莊雲鵬現在要是立馬猝死了,屍體對現代人類學、生物學、醫學都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
更別提一具儲存完好的兩千年前的古屍了!
如果可以的話,他當然是希望這次168號墓的墓主人的儲存情況能完好一些。
“我也覺得有可能。”正伸手再邊箱裡摸索的陳翰也點頭附和了一句。
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
這句華夏考古學者們總結出來的話,確實適用於大部分考古場合。
極端乾燥的條件,和密封在水裡的條件,理論上來說都是恆溫恆溼的。
只是一個一直處於溼度非常低的環境。
一個一直處於一個溼度拉滿的環境而已。
而儲存在恆定的相對幹或者相對溼的環境中的文物,儲存時間可以非常長。
而且,相對溼的環境,儲存的效果會更好。
墓主人的屍體,也屬於廣義上的“墓葬出土物”,自然也適用這句話。
屍體在乾燥的情況下,確實可以儲存比較久,像沙漠地區就相對其他地區更容易發現乾屍。
只要你乾燥的速度比腐爛的速度快。
並且被掩埋在了一個相對較為絕氧的環境,那就能儲存下來。
除了乾燥較為容易儲存屍體之外。
在缺氧氣的液體環境下,屍體的儲存效果會更好,且儲存時間也會更長。
舉個例子,一些地區的藥酒內,會泡製一些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