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嚯,這顱骨很結實啊!”(第1/3 頁)
“身長1657米!”
“體重525公斤!”
“全身無一根毛髮!”
“面板基本完整!”
“前額正中和兩下肢膝蓋部位,略有缺損!”
“口張開,三十二顆牙齒完好,且很牢固,舌頭上卷!”
“報告!舌下有一塊異物!”
原本老神在在的聽著醫學專家們對古屍進行外表體察的孔建文,咻的一下就衝到了彙報的那位專家面前,一把將他從古屍口中取出的異物奪了過去。
細細辨認了一下,可以確定這是一塊玉器。
這讓孔建文立馬就聯想到了玉唅。
眾所周知,漢代的人,死後通常會“玉九竅塞”。
簡單的說,就是在身上的九竅塞入玉殮具堵住。
寓意是不讓靈魂從肉體出竅,這樣便能儲存肉體的不腐。
這玉九塞包括了玉眼蓋一對、玉耳塞一對、玉鼻塞一對、白玉蟬唅一個、玉肛塞一個和玉陰塞一個。
之前,在簡單打量古屍的時候,考古隊的大家並沒有在古屍面部看到玉眼蓋以及玉鼻塞。
孔建文還以為這具男屍並沒有為自己打造玉九竅塞呢。
沒想到,男屍的口中卻含有一塊玉唅。
“怎麼樣,是玉蟬嗎?”李教授和陳翰也連忙好奇的湊了過去。
古人很注重玉蟬,生以為佩,死以為含。
具體分析,主要是因為古人並不清楚蟬的具體生物特性。
只是見蟬能夠在秋涼之時從樹上鑽入土中,等來年春暖再從土中鑽出爬上樹。
好似是一種能夠週而復始,生生不息,不斷重生的生物一般,很是羨慕。
自漢代以來,皆以蟬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包括道家崇尚的羽化得道,也是自“蟬”而生。
所以古人將玉蟬放於死者口中稱作“含蟬”,寓意是希望墓主人能像蟬一樣,精神不死,蛻變再生。
期望死者可如蟬一般,脫胎於濁穢汙垢(泥土)之外,羽化成仙。
這是一種很美好的寓意。
只是,讓孔建文有些意外的事情出現了,細細打量之下,可以看得出來,這個被墓主人含在嘴裡的玉器,並非是蟬的形狀,反而四四方方的,有點像漢印。
“這不是個玉蟬,是塊印!”
孔建文連忙捧著這塊玉,拿到水邊簡單沖洗了一下。
玉是最耐儲存的東西了,畢竟本來玉就是一種礦石,結構非常穩定,放千年萬年都不會壞。
所以清理起來也完全可以大膽一點。
再加上這塊玉印是被含在嘴裡的,相對來說還是很乾淨的。
“白色的,一點光澤都沒有,並不是上好的玉材啊。”一邊清晰,孔建文一邊還在搖頭可惜。
這塊玉的材料真的很一般,外觀看起來,更像是一塊白磚,而非剔透晶瑩的玉。
但是對於考古工作者來說,文物自身貴不貴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物本身。
像爛成一團淤泥的竹簡,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一點都不貴重,但是對考古工作者來說就是稀世之寶了。
這塊玉印也一樣,本身的材質雖然一點都不貴重,但是上頭刻的文字,卻非常重要!
“老李,小陳,你倆來看看,這上面刻的字是啥?”
清洗完玉印後,孔建文就迫不及待的將其拿給陳翰和李教授。
孔建文是做新石器時期考古研究的,在金文和篆書方面並不精通。
陳翰其實讀博的方向也是新石器時期考古,只是因為系統的原因,他的篆書水平才突飛猛進了。
兩人接過孔建文遞來的玉印,便湊近研究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