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一團盜墓賊看不上的“淤泥”(第1/3 頁)
與陳翰搭話的修復師名字叫做陳樹仁,是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第一批簡牘修復技師。
師從簡牘修復專家方北松先生。003年接觸簡牘修復至今,他經手了超過十萬枚簡牘,可以說目前出土竹簡中,有大半都是他親自接手處理的。
至於他的老師,那就更牛了。
目前國內使用的竹簡脫水技術、脫色技術,竹簡儲存使用的十六醇保護液,都是方北松先生研究出來的。
現在華夏的竹簡修復和保護技術能這麼厲害,方北松先生功不可沒。
在竹簡修復這一塊,他就是權威!
而且現在荊州文保中心的副主任,就是方北松先生。
再多提一嘴,現在荊州文保中心的主任吳順清先生,當年也是專攻漆木器的,可以說是方北松先生的半個老師。
如此一順,陳樹仁先生的師承和自己本身的簡牘修復水平,自然是毋庸置疑的牛!
在聽到榮華如此介紹後,陳翰連忙伸手與陳樹仁握了握,很是謙卑的問道:“陳老師您好,很榮幸能與您見面。”
“不知道您剛才說這臺裝置是我們考古工作者的神器意思是?”
陳樹仁一點都沒有什麼簡牘修復大佬的做派,就像是一個普通的研究員一般,一點架子都沒有,哈哈笑道:
“這臺高光譜影象分析系統可不了的,這是一臺光譜成像儀。”
“具體如何執行工作的,解釋起來就很複雜了。”
“簡單的說,只要將出土後的文物往上一放,便可立即透過電腦端顯示出文物的原始色彩。”
“光是這一點好處,對於你們考古工作者來說,可就方便的很了!”
陳翰用力點頭,雙眼放光的看向了這臺有點像大型影印機的機器。
只要將出土物放上面一掃描,就能從電腦上看到這個文物的原始色彩?
這對文物修復工作來說,確實很省時省力。
但是對考古工作者來說,其實更為重要!
陳翰立馬就懂了,為什麼這臺機器會放在簡牘修復室內。
因為比起其他的漆器陶器青銅器,顯然是竹簡最需要用到這臺機器。
特別是從飽水環境中出土的簡牘!
一般情況下,出土簡牘分為兩種。
乾燥環境中出土的簡牘。
飽水環境,也就是出土時在水中泡著的簡牘。
第一種乾燥環境下儲存的簡牘,在出土時基本上都因為失水而幹縮成了像一根牙籤一般大小,捲曲成一團,上面的文字是根本看不到的,需要經過專門的技術處理才能恢復形狀。
這種竹簡自然是一時半會無法用上光譜成像儀的。
但是第二種的飽水簡牘不同!
根據出土的環境不同,有些飽水竹簡是被埋在淤泥裡的,有些可能是泡在棺內的地下水中。
但是不管哪種環境下,這種飽水竹簡都沒有幹縮捲縮!
至少看起來還是非常完整的,實際內部的竹纖維處於充水狀態已經很久了,十分脆弱,像一條條軟麵條,誇張點說一碰就碎。
而且出土後會迅速氧化,漆黑如碳,文字無法辨識。
之後要經過二十多道修復工序。
需要數月甚至幾年時間,經過清洗、脫色、脫水等步驟後,竹簡才會漸漸變得結實,恢復原貌。
但是有了光譜成像儀就不同了!
雖然沒辦法加快竹簡的修復速度,但是在這個裝置的加持下,就算是氧化了的竹簡,也只需要將表面的汙泥清洗乾淨後,就可以先放到裝置上掃描一番。
利用竹片本身的顏色,和墨跡的顏色不同的特性,就可以直接掃描出一張“彩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