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湯若望(第1/3 頁)
天津短暫的失火,成功百官轉移了注意力。
董亮也稍微消停了幾天,將注意轉到其他地方,接著著順治下旨,抽調直隸的匠人齊聚天津,成立天工院。
研究新式農具,以及其他利國利民的器械。
這個只是個幌子,真正的目的就是研究火槍火炮。之所以這樣做,那是因為清國上下都知道火器的重要性,在京師也成立了神機營。
這種敏感的軍事技術,董亮當然不好直接插手,反正就是以這個名義將匠人集中在一起,至於研究什麼,就以天子機密為名,由不得議政王大臣插手了。
而作為穿越者沒有人比他更重視火炮火槍技術,滿清生產鳥槍已經形成了一定產業鏈了。
並且燧發槍這玩意,也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發明,在明朝這東西就已經出現了,畢懋康發明的燧發槍的時間與歐洲差不多。
但燧發槍相對於火繩槍的進步僅僅在於點火裝置發生了不同,一個由明火點火,一個由燧石點火。
其準度、威力都沒有任何改變,再加上其成本還有故障率,讓他在於火繩槍的競爭中並沒有勝出。因而沒有被大規模例裝。
任何技術爆發都不是孤立的,技術跨越在絕大部分時候都需要相關的配套技術,才能在某一節點爆發。
很遺憾以清朝這個環境風氣,還有人為壓制,要想技術爆炸,那是天方夜譚。
火槍的技術並不複雜,難度在於如何將槍管的內壁做光滑。也就是是鍊鐵技術的進步與動力裝置的進步。
以現在的技術,就是用熟練的師傅反覆錘鍊,鍊鋼技術達不到,鍛造工具也落後,董亮並不準備著手改進,而是加大在原有的基礎上的投入。
錯誤的技術路線,會耗費一個國家相當大的國力。
所以清朝與明朝都不約而同的放棄燧發槍路線,不能說是一個錯誤,只能說沒有預見性,以及大統一封閉國家必然帶來的技術選擇的單一性。
所以相比於燧發槍,他們寧願將巨量的資源投入到火炮的研究。
天工院最理想的狀態是耗費巨資打造出一批成本極高,可用性強的槍械,最好一支火槍能突破上千兩銀子,這樣一來這種產量極少的槍械就只能夠裝備最精銳,最忠心的部隊了。
至於什麼是最精銳、最忠心的部隊就看順治的意思了。
湯若望也被順治下旨抓了壯丁,到了天工院進行技術指導。
對於這位名震兩朝的洋人,董亮很是好奇,但見到湯若望的第一眼還真沒看出他是洋人。
他整個人的行為、舉止、言談都與一箇中國人沒什麼兩樣。
來中國幾十年的飲食習慣,也讓他臉部的整個輪廓更加柔和了,要不是他那那雙藍色的眼睛,董亮還真區別不了。
“道末先生可曾對家鄉還有印象?現在還有聯絡嗎?”
湯若望呵呵一笑:“一別數十年,早已記不起家鄉風貌,此地既吾鄉。與家鄉也很久沒有通音信了。”
董亮聽到後也不覺得可惜,現在清國關於火炮鑄造最權威的一書《火攻挈要》便是湯若望編寫的,已經成書二十多年了,絲毫沒有進行技術升級。
而關於開礦與冶金技術最權威的書《坤輿格致》也是湯若望翻譯的,同樣二十幾年沒有翻新。
湯若望來中國有幾十年了,早年間那點技術底子早就被掏空了,現在沉迷於官場權鬥,年紀又大了,哪還有時間與精力去專研技術,有這功夫,不如去琢磨拍拍馬屁,研究點四書五經對他幫助更大。
“也是,現在海路被鄭賊與荷蘭人控制,你歐羅巴老家來趟人也不容易。”
湯若望對於董亮瞭解歐羅巴的事情非常驚訝:“沒想到董大人博學廣聞,竟然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