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頁(第1/3 頁)
這些規定旨在防止少數精明強幹而能說會道的人獲得支配工會運動的權力,從中漁利、達到個人自的。要這樣做是多麼容易,德國工人對民主程式還有多少東西需要學習,從一個廠的情況就可以瞭解。盟國官員在這個廠裡發現選舉的結果與眾所周知的許多工人的願望不符。他們調查了有關投票的安排,一切都很正常。只看在進一步追究之後,才發現選舉的組織者事先在選票的空白處填上了候選人,而並未向投票人解釋可以另選別242 人。沒有哪個德國人看出這有什麼毛病。但是,每個工會要在分別進行的兩個階段(如果不是更多的話)先把計劃送呈盟國批准,那就會使進展緩慢,而政界對於這種程式噴有煩言;然而這種做法是英國工會代表大會和世界工會聯合會所贊成的。
緩慢而穩健的發展也有助於消除另一個困難,這個困難是由於想避免從上面強加嚴謹的框框從而採用允許運動自下而上發展的方法而產生的。由於各州工會組織機構傾向於採取不同的形式,因此不易於互相聯合組成較大的工會。在北萊茵一威斯特代利亞州,德國人原來建議把各行各業的工人組成單一的總工會‐‐自由德國工會。管制委員會英方的人力管理處(多半由勞動部的人員所組成)並不贊成,這種反對意見受到了1945年秋季訪向德國的英國工會代表大會代表團的支援。菜茵蘭當局轉而採用這樣的辦法,即把各個工業系統的全體工人組織成各種工業工會。在漢諾瓦地區,以地方為基礎組成總工會的做法得到了贊助,而在漢堡則認為應把職員和其他一些領薪水而不是拿工資的僱員分開來各自組成工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不同的意見逐步協調,於是1946年8 月在比勒費爾德召開了代表大會,決定&ldo;按區域劃分並按職業類別和部門細分的工業自治聯合會乃是……具有最高效能的一種組織形式。&rdo;在10月份又一次召開大會時,英國當局對德國人說,他們歡迎建立佔領區一級的工會組織,這個組織具有其本身的特性並在正式的組織基礎上向一切工會開放。這就頂示英佔區內每個工業系統的各個工會此後將逐步合併為十二個組織系統。除公共事業和運輸系統外(鐵路工人迫切要成立自己的工會),這一合併過程到1947年4 月業已完成,於是第一次具有充分代表性的會議那時就在比勒費爾德召開,贊成建立佔領區工會聯合會,選舉了聯合會的職員,由老資格的科隆人漢斯&iddot;伯克勒任主席。這個機構由代表大會和一個由選舉產生的執行委員會組成。代表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執行委員會在理事會的監督下進行工作。理事會由一名主席及每個有選舉權的工會的一名代表組成,聯合會的經費來源是由能充分支配本身基金的工會提供捐款。
在美國佔領區,重點放在成立&ldo;辦事處&rdo;而不是組織工業工會,這樣出現的組織多至一千四百個。美國勞工聯合會支援成立工業工會的主張,而產業工會聯合會則傾向於集中化。一直到關於自由德國工會的爭論已見分曉時為止。1947年自由德國工會在柏林的選舉清楚地說明一個集中的組織機構很可能落到共產黨人手中。從此以後,美國當局從不鼓勵成立集中的組織轉而公開予以否定。此外,他們在這方面還採取了反對在佔領區一級建立工會組織的政策,雖然他們同意在1946年8 月成立由一州一個代表組成的非正式的三人委員會來協調全佔領區的工會活動。1949年三個佔領區合併後的統一工會組織最後成立時,據說在執行委員會中英佔區的代表人數超過了美、法佔領區。但是,大規模的組織缺乏經驗究竟達到何種程度還難以肯定,這種大規模組織已使南部佔領區處於不利地位,萊茵蘭和魯爾的工業集中也可能與此有些關係,甚至有關人員各人的品質才能也都有影響。&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