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頁(第1/2 頁)
元和時期,崔祐甫的侄子崔群在中書舍人任上曾做過一年知貢舉,後來罷職,退隱林下。其妻有一天勸他:為子孫考慮,是否應該置點莊田。
崔群笑答:&ldo;我有三十座美莊良田遍佈天下,夫人何憂!&rdo;
其妻茫然:&ldo;從來沒聽說夫君有這些產業。&rdo;
崔群大是得意:&ldo;我前年知貢舉放榜三十人,他們不都是我的良田嗎?!&rdo;
崔群真是明白人,他知道&ldo;有人&rdo;的好處要大於一切,而所謂&ldo;有人&rdo;,又有什麼能比得過&ldo;門生遍天下&rdo;呢!
近幾十年來最著名的知貢舉是德宗時的宰相權德輿,他在貞元十八、十九、二十一年連典三年貢舉,前後擢進士七十人,登輔相之位者,即有十餘人之多。比如貞元二十一年(公元785年)這一榜,李宗閔、牛僧孺、楊嗣復就赫然其中。權氏自己正是憑了這一點,安穩輕鬆地做了幾年的宰相。
於是,進士一科的種種弊端遂由是而生。試詩賦,重聲名,使浮文艷詞大行其道,舉子們輕德重藝,蔓衍成俗,越來越脫離現實。而&ldo;座主&rdo;、&ldo;門生&rdo;,受命公朝,拜恩私室,開請託脅迫之路,扇奔競冒進之風,也使得公平原則大受破壞。同時,如此情狀,更使得諸如長慶元年的那種科場案屢屢發生。
宗閔與僧孺等無數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幸運地成為每年充其量只有二三十個名額中的一員。他們在特定的仕進過程中有著相同的經歷,&ldo;同年&rdo;、&ldo;同門&rdo;、&ldo;師生&rdo;這些紐帶把他們緊緊地結合在一起,友情因素取代了理念成分,最終決定了已經延續了一二十年的派系鬥爭愈演愈烈。
宗閔周圍算得上是關係親密且身居要職的有好幾位。
文宗去世這一年的宰相楊嗣復,是宗閔的同榜,同年情義,十分相得;與其同相的李珏,更是宗閔一手提拔,由嗣復推薦才得以入相,他們的關係自也匪淺。此外人數頗多,&ldo;三楊&rdo;兄弟是其典型。
楊虞卿是宗閔最為得力的幹將,受其知遇也最重,宗閔甚至把他當作骨肉兄弟一樣看待。他是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進士,比宗閔晚五年,在元和末期官至監察御史,長慶四年(公元824年)為吏部員外郎,仕途也是相當順利的。在吏部員外郎任上,因檢下無術,曾被一度停職。大和時期李宗閔、牛僧孺同相時,被起復為左司郎中,一路高升,做到給事中的職位。
此人天性圓滑柔佞,攀附權貴很有一套,不僅得到李、牛的賞識,而且與宮中宦官的交情也甚為密切。有了這些關係,他在朝中便以路子廣、辦法多著稱,一些舉子為了得中科第、獲授美缺,往往託他行走,很少有辦不到的。因此,虞卿門下黨徒眾多,朋比唱和,喧囂朝野。
虞卿弟漢公,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登第,大和七年(公元827年)官至司封郎中,在宗閔左右,也是個很得力的人。堂兄楊汝士,比虞卿早一科,元和四年(公元809年)進士。他是長慶元年與錢徽同知貢舉的主試之一,在那場案子中因涉嫌擢其弟魯士及第,被貶為開江縣令。從此汝士便與宗閔走到了一起,更得到他的厚待,大和後期一直做到中書舍人。
&ldo;三楊&rdo;兄弟卜宅於京師靖恭坊,號稱&ldo;靖恭楊家&rdo;,他們與楊嗣復還是同宗,一門數人位至公卿,是其時顯赫一時的大族,也是朝廷中拉幫結派者的中心。位於靖恭坊的楊宅從早到晚都是車馬如注,虞卿每天都要接見無數賓客,也不知道都在商量什麼,反正看上去來往其門的不是有事請託之人,便是三楊的至親好友。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