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2 頁)
&ldo;大功之後,逸欲易生。&rdo;
不幸的確被他言中了。
神策軍與樞密使(1)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
一
皇上多內寵。
天子年輕,血氣方剛,好於此道本不足為怪。至少,皇上還算不上夜夜絃歌之輩,並沒有玩物喪志而弄得不可收拾,大臣們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算了。不過,皇上的毛病在於精力顯得過分的旺盛。對色慾有著一種近乎強烈的愛好,從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十六歲時生下長子鄧王李寧以來,二十七年內共生二十位皇子、十八位公主。
天子嗣育之廣並不能保證帝國的儲位不發生問題,這一教訓尤其深刻,皇上的父親、當年的順宗皇帝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憲宗皇帝即位後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當時還是翰林學士的李絳即認為,天子嗣膺大寶已近四載,而未冊儲闈,十分不妥,建議皇上為國家社稷想,早行冊立大典。
天子正是信心十足的時候,對此原本不以為意,但早歲的痛苦記憶讓他猛省,於是立即宣佈立長子鄧王李寧為太子,改名&ldo;宙&rdo;。
太子的母親卻並非正宮。憲宗在東宮時的正妃是郭氏,出身於名門,乃當年郭子儀的孫女。郭氏也生有一子,名李宥,時封為遂王。遂王之所以未被立儲,大概是郭氏雖是當年的正配,但天子即位後卻一直未立皇后,她也就是在元和初年被立為貴妃而已,其子既非長,也就沒輪上這一幸運。可這個猜測卻很難站得住腳,因為鄧王雖&ldo;長&rdo;,但卻非&ldo;嫡&rdo;,也只不過比遂王大兩歲而已,如何就被付以國儲之位?這一點很讓人費解。
鄧王有這個運氣卻沒有這種福氣,剛做了兩年太子就去世了。照理,遂王入繼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議立儲副,卻竟然發生了爭執。原因是吐谷承璀力排眾議,請立澧王李惲。澧王儘管是皇上的次子,不過既非嫡出,也不為皇上所愛,眾人堅持原則。要立大宗嫡子的遂王,憲宗是很贊成的。
不過,承璀表現出來的忠心耿耿一向讓皇上感到欣慰,他奉請立嗣澧王,似乎也有他的理由。皇上雖然沒有答應,但覺得事情倒也難辦,想找一條折中辦法。
在舉行冊立遂王為太子大典的前夕,憲宗召來翰林學士崔群。
&ldo;卿代澧王撰一封讓表如何?&rdo;
崔群認為此舉不合情理,遂道:&ldo;凡事理合當之而不為,方有謙讓。今澧王不當立,如何能上讓表?!&rdo;
皇上心想:這話說得不錯。他在這件事上最終沒有聽從承璀的意見,還是冊立了遂王李宥。太子一入東宮就知道了其中的波折,把吐谷承璀恨在了心裡。
還好,這事在皇上當政期間未發生大亂。但是,在許多勝利面前,皇上的成就感太強,他有一種願望越來越熾烈,最終給他招致了大禍。
皇上好長生。
本朝為李氏宗廟,奉太上老君李聃為遠祖,受天命而治天下,故以道教為國教。道者,或玄或氣,或丹鼎或符籙,皆以致學仙道、修達真性為旨歸,故而服餌鍊氣以求長生,不免為其中之一流。本朝士人率性自然,不為世俗拘礙,好神仙方術,亦是言人人殊之理,本無足置喙。但是,人主為萬民所望,若耽於神仙虛幻之事而貪長生,就不是為君之道了。
憲宗卻十分執著。早在元和五年,宦官張惟則出使新羅,路經海上,回來後編造了一個離奇的故事,稱自己在一座孤島上偶遇神仙,花木樓臺間仙人戴章甫冠、著紫霞衣,口道&ldo;唐皇帝乃吾友也,煩請傳語&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