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頁(第1/2 頁)
(一)鄭國的立國與遷徙·從鄭國東遷看古人的家國觀念
鄭國的建國及相關史事,向來疑義重重,分歧眾多。
一般而言,鄭國的始封君鄭桓公友是周厲王的少子,940這位周厲王就是被「國人暴動」趕下臺的那位國君。周厲王下臺之後被流放到了彘地,有學者推測說鄭桓公就是周厲王在彘地的流放期間生下來的。941
周厲王下臺後,經過了一段「共和行政」,王位又被交在了周厲王的太子手裡,是為周宣王。有人說鄭桓公是周宣王的同母弟弟,也有人說他是周宣王的庶弟,總之,他在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始封於鄭,942封地大約在現在的陝西華縣(一說鳳翔),943其性質或當屬王子之采邑,而非畿內之諸侯944(大約在東遷以後鄭國才由采邑變為諸侯國)。945鄭桓公之稱「公」,因為他「為王卿士」。946顏師古為西漢的蒙學讀本《急就章》作注,說鄭國後人有以國為氏者,這就是鄭姓的起源。947現在從甲骨卜辭來看,鄭國之得名或是從殷商遺民之鄭族而來,948《急就章》的說法大概得被修正為「起源之一」了。
桓公之鄭地處陝西,毗鄰宗周中央政府,949鄭桓公又是王室至親,一身二職,既是鄭地之主,又是周朝的中央高官,當下故事裡的主人公鄭莊公便世襲著中央與地方這兩種身份。
據《國語·鄭語》,在西周的末代國王周幽王的執政期間,鄭桓公在中央擔任司徒。司徒在西周屬於「三有司」之一,職責大約是掌管國土資源、徒役徵發和農林牧副漁,兼管帶兵打仗。950鄭桓公「和集周民,周民皆悅,河洛之間,人便思之」,951政績斐然,很得人心。但在大環境上,末世的氣息日重,鄭桓公是個聰明人,眼看著大廈將傾,知道覆巢之下難有完卵,總得有個自保之計才好。
周王室的日薄西山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王權力量不強本來就是封建社會的一個基本特徵,「國人暴動」便是一個有力的佐證。在西周最後的一段時間裡,東方諸侯日漸自重,對王室不再那麼熱心了,而陝西的王畿本來地方就小,資源又少,越發難以應付不斷繁殖中的王室的開銷。原有的等級秩序也不那麼牢靠了,一些貴族開始變窮,而一些平民卻開始變富,這種現象在以等級為本位的社會裡是很有危害性的。
於是,所有這一切都悄然地動搖著王室的根基。西部與北部的外族入侵不僅使王朝疲於防備,而且外來人口的增多漸漸使得王畿附近本來就很有限的土地資源變得更加緊張了。上天也在給這個沒落的王朝雪上加霜,大地震不但摧毀著人口和經濟,也撼動著人們日趨薄弱的道德觀念。一些青銅器的殘片顯示,當時有貴族們在大崩潰的前夜棄家而逃。952一些大型青銅禮器不便攜帶,被窖藏起來等待河清海晏之際主人回來挖掘,而主人一直沒等到,等到的卻是兩千多年之後的考古隊。953大廈將傾,而且不會讓人等得太久,鄭桓公已經嗅到那山雨欲來的味道了。
總要有個妥善的自保之計才好,鄭桓公便去找史伯,請教避難之法。
史伯是王朝史官,宋仁宗至和元年發現過一個「周史伯碩父鼎」,954黃伯思《東觀餘論》推測鼎的主人就是這位史伯,碩父是他的字。955史伯見識過人,當即給鄭桓公分析天下大勢,說這裡為什麼去不得,那裡為什麼去不得,又特別指出將來周王室衰落之後,羋姓(楚國)、姜姓(齊國)和嬴姓(秦國)將與姬姓諸侯(晉國)相消長,招惹不得,而唯一比較安全的地方就是濟水、洛水、黃河和潁水之間。這個地方沒有大國,矬子裡的將軍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東虢國,一個是鄶國(都在今天河南境內),956兩國的國君各自倚仗地勢的險要,驕傲怠惰,貪財愛利,不是什麼難對付的角色。您如果以擔憂王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