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女生小說 > 春秋大義2:隱公元年 > 第122頁

第122頁(第1/2 頁)

目錄
最新女生小說小說: 種藥小仙的現代擺爛日常反派畫風突變後,男主人設也歪了殭屍:開局神格面具鹹魚吃瓜被讀心,全宗門都殺瘋了星穹鐵道:我生命星神,調教眾生重回議親前,扶草包夫婿直上青雲婚姻陰謀火影:宇智波家的六眼穿成炮灰後每天都在苟活絕色毒妃:廢材紈絝九小姐我不是信徒開局無限餘額:神秘千金她美又颯無厘頭社恐的每一天天命雙生之神妃傳綜影視:攻略之旅赫敏和她的傲羅教授穿成土匪?那就造反當皇帝!食在大宋:我的系統通山海山河獻穿成惡毒郡主,她虐渣打臉還很萌

此刻,剛剛上任的鄭莊公馬上就面臨一個分封問題:母親來給弟弟討封,想要制地,給不給呢?

鄭莊公的回答是:「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制地是不能給的,因為制地是個「巖邑」。

何謂巖?《廣韻·銜韻》:「巖,險也。」《孟子·盡心上》有「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這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思想,字面上是說懂得命運的人不站在有著倒塌危險的高牆之下。這個「巖牆」就是有倒塌危險的高牆。如果一個人這麼死了,就屬於「非禮」。按照禮制,這樣的人死就死了,別人是不能去參加弔唁的。理由是:一個人如果拿自己的生命不當回事,就是不孝,不孝而死的人不能接受弔唁。

按《禮記·檀弓》,非禮而死所以不能得到弔唁的一共有三種情況,即:畏、壓、溺。鄭玄和孔穎達的解釋是:所謂畏,就是別人因為誤會而攻擊你,你沒法自我辯解,結果被人打死了,比如著名的「孔子畏於匡」就是這種情況,儘管事件的真實性相當可疑,1113但表達的觀念卻是真實的:孔子在危難之中並未逞強,而是經過一番點頭哈腰的開解把誤會給澄清了——鄭玄這些古代的儒家大師認為在遭受誤會的情況下,點頭哈腰乃至偷偷溜走才是正解,無損於英雄形象(原文用詞是「卑辭遜禮」,還引《論語注》說:「謂身著微服,潛行而去,不敢與匡人鬥,以媚悅之也」);所謂壓,就是《孟子·盡心上》說的那種站在危牆底下,結果牆倒了,把人壓死了,引而申之就是輕身犯險;所謂溺,是說渡水全靠游泳,既不走橋,也不乘船,結果淹死了。畏、壓、溺,這三種死法,都是非禮的,死了也得不到別人的同情,還要挨一句「輕身不孝」的罵。1114

儒家思想源於禮制社會,《左傳》臧否人物用得最多的標準就是合禮還是非禮。再來看看莊公的回答:制地是個巖邑,虢叔就是死在那裡的,所以不能封給弟弟。這裡的「巖邑」常常被解釋為險要之地,制地確實是個險要之地,地理上大約就是後來名揚天下的虎牢關,是中原的樞紐、洛陽的門戶,歷史上很多著名戰役就是在這裡打的。這樣一個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莊公想來是不願意封給弟弟的,尤其從《左傳》的記載以及後人的種種評論來看,莊公似乎早就處心積慮地要除掉弟弟,也許很清楚把制地封給弟弟等於慢性自殺。王夫之《宋論·太祖》也曾用到巖邑一詞,說「據巖邑而統重兵」,這種局面顯然是兩千年的鄭莊公不願見到的,所以他才回絕母親說:「制地險要,不能給弟弟!」

但是,這樣說即便合乎莊公的內心,但恐怕難以合乎當時對話的情景。如果莊公真是這麼說的,擺明瞭是在顧忌弟弟將會據巖邑、統重兵以謀反,母子兩個當時就得翻臉。而且,這個解釋和「虢叔死焉」也很難掛得上關係。前文講過,虢叔自恃地勢險要,麻痺大意,中了鄭桓公的計,以至於失國身死,鄭莊公現在把這件事提出來,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聯絡上下文,莊公所謂的巖邑不會是王夫之《宋論·太祖》裡的「巖邑」,而是《孟子·盡心上》「不立乎巖牆之下」的那個「巖牆」的意思,也就是說,莊公說制地是個危險地帶,接著又用「虢叔死焉」給制地的危險性來作一個活生生的證明,其中隱約表達的涵義是:「這種地方可不能讓弟弟去,怕他將來恃險而驕,步了虢叔的後塵。我這是為弟弟好,絕對不是小氣。」

杜預說:「虢叔當初倚仗制地山河險要,不修德政,結果身死國滅。莊公恐怕弟弟重蹈虢叔覆轍,所以才那麼回答母親。」杜預的解釋緊貼字面,孔穎達也只是跟著作了一些地理考據,重申了一下虢叔恃險而不修德,並沒有再作更多的推論,1115這都是好注家的風範。

莊公拒絕封制,也算給後世開了一則春秋大義。尤其到秦漢的集權時代

目錄
穿越嫡女之人民教師奇蹟!重回83:我的指引有點強撿到一隻招財貓繫結生娃系統後子孫滿堂[綜]家有廢柴初長成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