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頁(第1/3 頁)
從清廷頒發上諭承認義和團為合法團體短短半年時間裡,直隸境內義和團迅猛發展,大批團民擁進京城。慈禧太后為防止&ldo;禍起肘腋&rdo;,並利用他們對付支援維新的洋人,於五月(6月)宣佈義和團團民為&ldo;義民&rdo;,進一步採取安撫政策。列強對此大為光火,五月十四日(6月10日),英、俄、美、德、日、法、意、奧八國組成聯軍,共兩千餘兵力,從天津直撲北京。慈禧太后一下亂了神,急令袁世凱前往救助。二十一日(17日),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這一日,袁世凱接到率部赴京勤王的諭旨,慈禧太后要他向洋人開戰。
亂中取勝(13)
高冕
鬥爭形勢錯綜複雜。袁世凱面臨極為艱難的選擇:不派兵勤王吧,必得罪慈禧太后,將來沒好果子吃;派兵勤王吧,必得罪洋人,經營多年的軍事實力會消耗殆盡,來日往上爬的本錢就會化為炮灰。究竟如何是好?經過一個又一個夜晚的苦苦思索,袁世凱終於想出一個兩頭都不得罪的好主意:只派少量人馬赴京勤王,避免與西方列強交戰,儲存軍事實力。心明眼亮思路清,二十三日(19日),他向朝廷上奏,堂而皇之地說:京師乃天下根本,亟應提一旅之師星夜賓士救援,待命闕下。同時,他又強調,山東省&ldo;為南北咽喉、海疆重地,而威海、膠澳英德逼處&rdo;,這兩個列強包藏禍心,對山東正蠢蠢欲動,加之省內多處出現匪亂,人心很不穩定,恐內亂即起,英德等國趁亂吞併山東。因此,在這危急局勢面前,他盡最大能力&ldo;湊集三千人&rdo;,派一名部將統率赴京。清廷見山東海防如此吃緊,不敢抽調他的人馬,急令停止派兵,這對他來說,正中下懷。
二十五日(21日),昏聵的慈禧太后宣佈向列強開戰,實際上是拿羸弱大清的一國之力與整個西方陣營對壘。同日,他命各省督撫把&ldo;義民招整合團,借御外侮&rdo;。袁世凱深知大刀長矛甚至赤手空拳的團眾,不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列強軍隊的對手,對朝廷意旨抗不遵命。在接到朝廷急令他增援天津的命令後,他以&ldo;職在守土&rdo;為由,拒不派兵。天津淪陷後,清廷嚴飭他派兵救援,他授意部將故意遲滯不前;十多天後北京告危,朝廷命他接濟軍火、派兵保衛京師,他藉口拖延、不遵朝命。七月二十日(8月14日),北京淪陷於八國聯軍鐵蹄之下,慈禧太后化裝為布衣村婦帶著光緒帝狼狽出逃。清廷火速諭令袁世凱率部馳援,袁世凱仍拒不遵命;忠於朝廷的部屬張勳等人主動請纓,要求&ldo;馬革裹屍&rdo;、&ldo;報君父之仇&rdo;,袁世凱認為此人憨愚可笑,不予同意。
袁世凱根本不信義和團能打贏八國聯軍,在聯軍侵犯北京之初就向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討教應對局勢之策,張劉兩人都是主張鎮壓義和團的,因而抗旨不遵,自搞一套,私下與英國策劃&ldo;東南互保&rdo;,後來兩廣總督李鴻章和美、德、法等國也加入&ldo;東南互保&rdo;大合唱。袁世凱對劉、張、李三總督的做法非常讚賞,在西方列強暗中策動下,於六月初也加入&ldo;東南互保&rdo;的大合唱。因此,他在北京告急甚至慈禧太后倉皇西竄之際無動於衷,也就不足為怪了。事後,袁世凱時常在部屬面前自誇:&ldo;此次變亂,各督撫中如無我輩四人柱,國事尚可問乎?&rdo;他毫不客氣,在保全半壁江山的功勞簿上為自己重重記上一筆。加入&ldo;東南互保&rdo;,既使袁世凱儲存了軍事實力,又使他名聲鵲起,與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三大名督並駕齊驅,儼然成為大清國中流砥柱。
袁世凱一面對義和團血腥屠殺,大批團民倒在其屠刀之下,一面對洋人竭力安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