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頁(第1/3 頁)
亂中取勝(8)
高冕
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對朝鮮半島利益的爭奪戰中,清王朝大敗於對手日本。接著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王朝陸海軍全面潰敗。朝鮮宣佈&ldo;獨立&rdo;,李鴻章赴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北洋海軍的潰敗,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全面破產。大清國上下,人心大亂:中國何以自強,中國要往何處去?
甲午海戰爆發前數日,袁世凱喬裝打扮,從日軍炮口瞄準下的使署悄然出逃,部屬唐紹儀夜半手持雙槍雙刀,護送袁世凱抄小路抵達仁川江畔,爬上北洋海軍&ldo;平遠&rdo;艦逃回天津。袁世凱在朝為自己苦心搭建十幾年的政治舞臺,就這樣嘩啦啦崩塌,&ldo;欽命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大臣&rdo;的官銜,也就隨之掉進深不見底的黑洞。現在,袁世凱頭上只剩下&ldo;浙江溫處道&rdo;一個虛銜,被留在軍務處行走。實際上,袁世凱已無正經職事,成了官場閒人。然而,這個丟了烏紗的河南佬與眾不同,一聲不吭,寓居北京嵩雲草堂,邀集幕友,竟興致勃勃翻譯起西方各國兵制書籍來。
李鴻章從日本簽訂割地賠款條約回到天津,成了過街老鼠,只好成天躲在家裡,不敢露頭。昔日熙熙攘攘、踏爛門檻的李家花園,一時宛若無人問津的麻風院。李鴻章這座靠山已經靠不住了,袁世凱也不好意思再去求靠。甲午戰後,朝廷高層欲追究袁世凱責任,李鴻章慨然全部攬去,袁世凱才得以脫禍。王伯恭在《蜷廬隨筆》中說:&ldo;中日和約既定,恭親王一日問合肥(李鴻章)雲:&l;吾聞此次兵釁,悉由袁世凱鼓盪而成,此言信否?&r;合肥對曰:&l;事已過去,請王爺不必追究,橫豎皆鴻章之過耳。&r;恭親王遂嘿然而罷。&rdo;
硝煙散去,恭親王奕在思考,李鴻章在思索,袁世凱在思索,國人都在思索:中日之戰,大清國為何慘敗?到底是誰的責任?千萬個人自有千萬個答案。袁世凱是親歷甲午慘敗之人,他有自己的眼光。他認為敗就敗在練兵方法不當,傳統的練兵方法必須摒棄,而應採用西法練兵。他認準一個理:&ldo;欲使中國變弱為強,自以練兵為第一件事。&rdo;要當大官也好,要強國也好,沒有精兵強將是萬萬不行的。
他思路很清晰,要將這套主張推銷出去、付諸實踐,必須另找一座高大雄壯的靠山,必須把&ldo;督辦軍務處&rdo;權力抓到手。&ldo;督辦軍務處&rdo;,於光緒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設立,是負責整頓京畿舊軍和改練新軍的最高指揮機構,以恭親王奕為首,慶親王奕為會辦,李鴻藻、翁同、榮祿、長麟會同辦理。大清王朝是滿人的天下,萬不得已,滿人是不會將兵權、政權拱手交給漢人的。&ldo;賢&rdo;如胡林翼,不找一個滿人官文,就難以施展拳腳;&ldo;忠&rdo;如曾國藩,沒有滿人親貴大臣肅順、文祥、奕等作奧援,要辦大事、蕩平太平軍也是痴人說夢;&ldo;能&rdo;如李鴻章,沒有奕、奕作依靠,辦理洋務、建北洋海軍便無法下手。袁世凱相信,世上必有靠山,只要你找對路徑,就能撥開雲霧,尋到這座山,走進這座山。
袁世凱覓了一條路,就是軍機大臣、督辦練兵處要員李鴻藻。李鴻藻做過嗣父袁保慶的老師,這樣算來,便是袁世凱的太老師。光緒二十一年四月(1895年5月),李鴻章縮在家裡不敢露頭時,袁世凱就上書李鴻藻,自稱&ldo;小門生&rdo;,提出整頓舊軍、改練新軍一攬子計劃:
此次兵務,非患兵少,而患在不精;非患兵弱,而患在無術。其尤足患者,在於軍制冗雜,事權分歧,紀律廢弛,無論如何激勵亦不能當人節制之師…&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