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第1/3 頁)
亂中取勝(2)
高冕
鹹豐三年對不少京官而言,是人生命運大轉折之年。就在這一年,曾國藩奉命在湖南老家辦團練,建立後來名聲赫赫的湘軍。也就在這一年,工、刑二部左侍郎呂賢基奉命回安徽老家督辦團練,隨他返鄉剿捻的還有後來比他名聲更響亮的李鴻章。面對共同的敵人,袁甲三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互相勾連,在血與火的疆場上結下不解之緣。本想效法袁甲三青雲直上的袁氏子孫,對斷其進身之途的捻軍咬牙切齒,認為捻軍&ldo;上逆天理,下違父教&rdo;,在叔祖父袁甲三率領下,袁氏一門紛紛投入消滅捻軍的隊伍。袁甲三長子袁保恆、侄兒袁保慶,都投到袁甲三麾下帶過兵。袁保恆是道光三十年進士,像其父科舉入仕,風風光光地當過翰林院編修、檢討等職,隨後隨父從軍;此人頗有帶兵打仗天賦,與捻軍作戰屢屢得手,官運亨通,到鹹豐七年(1857年),也就是袁世凱出生前兩年,因戰功授侍講學士銜,官拜從四品,獲賜頂戴花翎,次年獲&ldo;伊勒圖巴圖魯&rdo;(勇士之意)封號;同治七年(1868年)到李鴻章軍中委用,山東平捻結束時加三品銜,授侍講學士;後隨左宗棠赴陝,同治十一年(1872年)肅州戰役後獲頭品頂戴,兩年後擢升為戶部左侍郎、內閣學士,光緒元年入京任吏部侍郎、刑部侍郎等職,成為朝廷大員,也成為袁氏家族中功名僅次於袁甲三的二號人物。袁保慶隨叔父袁甲三徵戰半生,叔父死後奉旨補任知府,後任江南鹽法道,官至正四品。袁甲三幼子袁保齡曾入李鴻章幕府當幕僚,為李所器重,後來成為朝廷最高決策機構的一名高參。
祖輩從軍發跡的經歷,以及他們在奮鬥過程中與大批文臣武將,特別是與茲後躍升為朝廷頂級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結下的情誼,對袁世凱的人生選擇,對他日後踏入官場、攀枝高升,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
袁世凱急於找到一條青雲直上的捷徑。求功名求到二十歲,科場竟給他判了個死刑。第一次鄉試落榜後,光緒二年(1876年)歲末,雪過天晴,他娶陳州一于姓大戶人家的千金做妻子,兩年後長子袁克定出生。袁世凱官欲旺盛,娶妻生子、為人夫為人父之後,更是求官心切。第二次鄉試落第前夕,按照當時捐納制度,報捐了一個中書科中書的虛銜。中書科中書是個從七品官,而且並沒有實際到任,只是畫餅充飢、自欺欺人,袁世凱想起來每每不舒服。然而,自己一無才學,二無靠山。捷徑何求呀?曾任江南鹽法道肥差的嗣父袁保慶,同治十二年(1873年)夏天患霍亂死去,少年袁世凱撫棺返回故土,不得不結束滋潤的紈絝生涯。第二年春,因軍功擢升內閣學士的叔父袁保恆返鄉省親,在袁氏十數個少年中獨獨看中了袁世凱,把他帶到京城讀書,袁世凱又有了新的靠山,但好景不長,他十八歲那年,調任刑部侍郎的袁保恆染上時疾,死於赴河南開封幫辦賑務任上。兩座靠山先後崩塌,不學無術的袁世凱,只好選擇不佔什麼便宜的為官捷徑‐‐花錢捐官。他硬著頭皮向親友告貸,看盡了臉色,聽飽了脹話,好歹湊了千餘兩銀子,於光緒六年(1880年)春,辭別母親、妻兒,興沖沖奔到京城捐官。誰知白花花銀子流水般花出去,那些個自稱手眼通天、胸脯拍得嘣嘣響的公子哥們一個個消失了。等到行囊空空、錢袋癟癟,袁世凱才明白自己被京城的紈絝子弟們耍弄了。他在京城客棧裡忿忿然睡了三日,粒米未進,被客棧老闆掃地出門。欲哭無淚,走投無路,袁世凱在京城街頭茫然孤踱。這時有輛馬車擦身而過,在他前面不遠處停住,簾掀處探出一張臉來,四目痴對許久,才異口同聲叫了聲:&ldo;真的是你呀!&rdo;原來,此人是袁世凱盟兄徐世昌。當年袁保恆去世後,袁世凱在嗣父袁保慶名下,分到叔祖袁甲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