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頁(第1/2 頁)
事後老師說,她對李清一第一印象不錯。也說不上來個長短,反正開出的薪水達到了李清一的標準。
印象歸印象,到了實際工作中,客觀還是要客觀,貶低還是要貶低。
反正話是對工作不對人,李清一也漸漸習慣了。但她執拗地想把事情做好,這點沒人逼她,是她自己逼自己。
李清一把打籃球的悍勁拿出來了。面對&ldo;沒有打動我&rdo;這樣的評價,她直接全選刪除,一字一句重新寫,一版不滿意,再寫第二版,最後拿到老師那裡,讓老師做個評判,不合適的地方,她再推翻重寫。
這樣一來,她迅速瞭解了老師的風格喜好,也漸漸拓寬了自己腦中無形的界,跟張墨白配合起來,除了一些古文知識和本地文化她要向墨白求助,其他部分憑自己的知識儲備,基本可以應付。
偶爾有方案,交上去獲得了老師的點頭認可,她也收穫了小小的成就感。
如此往復,這工作就佔據了她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有時趕上午的活動,她要6點起床,從西四環趕到東四環。有時一個案子反覆磨,反覆交不了差,她要跟墨白熬到夜裡十一點。
週末起碼要加班一天,難得的一天休息,如果老師或者墨白一個電話,她也毫無怨言地趕過去。
這樣一來,原本約定三個月的試用期,李清一兩個月就轉正了。
轉正之後,收入倒是提高了一些。但是她的失誤在於,沒在北京生活過,不瞭解北京的生活水平和實際物價,用曉曉的話說,雜誌社就是個作坊,一個作坊裡的手工業者,一個魚缸裡的小遊魚,怎知北京的天高地闊、物慾橫流。
說白了,她所在的這家公司,說好聽了叫&ldo;文化公司&rdo;,甫一聽來,跟文化沾邊,多高大上似的,本質上就是一家廣告公司。只不過老師交遊廣泛,三教九流各行各業的活都敢接,行業資源豐富,這幾年經營狀況不錯。
轉正的同時,她也萌生了提升自己、找準機會跳槽、賺更多錢的想法。但一切還要從長計議,目前的工作和生活,還是要&ldo;穩&rdo;字當頭。
老師當時的重心已經轉移到開闢的新業務上‐‐她在海淀區西北角拿到一塊幾百畝的土地,十五年經營權,想建一處集親子教育、農事體驗、文創產品於一體的實體農園。這也是當初為什麼要招聘有教育背景的人的原因。
漸漸的,張墨白和李清一也被老師帶著,總往新地那邊跑。
不久後,海淀區政府旅遊、文化、建築規劃部門相繼發出通知,在建、新建或改造的旅遊、文化、建設專案可申報政府資金支援。
資助資金少則數十萬,多則數百萬,老師與政府有多年業務往來,這樣的資助專案當然要申報。
墨白和清一集中突擊了一週的申報材料,準備參加政府統一組織的申報答辯。
輪到答辯那天,小麻雀五臟六腑傾巢出動,在某酒店會議室個侯場,連會計都跟來了。
張墨白和李清一各負責一個專案,分別接受質詢。
張墨白負責的專案,資助額度大一些,老師多方瞭解,認為把握也大一些。
李清一負責的專案,資助額度小,而且相關部門首要領導新調任,老師並沒有所謂的勝算。事前李清一也知道,所以她有種破罐子破摔的氣魄。
&ldo;師太!加油!&rdo;
&ldo;師主!加油!&rdo;
進去之前,倆小文案互相鼓勁兒。
結果有點出人意料,不僅師太負責的專案順得通關,連李清一糊塗腦子只求不冷場的一番無力辯白也成功得中。
當場打分,當天公佈結果,老師決定,當晚聚餐,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