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1/2 頁)
第23節:胸中有韜略 腦後無反骨(8)
將忠良姜維與奸臣賈似道並舉,感情上過不去,但結果確實很像。我們當然不能將蜀國的快速滅亡歸咎於姜維。當時黃皓亂政,後主昏庸,都是亡國之因。可儘管如此,還是得指出姜維在防衛部署上的重大失誤。這個部署就是所謂的&ldo;斂兵聚谷&rdo;。
前面說過漢中的重要。除了諸葛亮,蔣琬和費禕都曾長期在此駐紮。從魏延鎮守漢中開始,險要之處都設立營寨,充實兵力,敵軍進攻則憑險據守,使其難入一步。諸葛亮死後,魏國大司馬曹爽為了樹立威信,貿然伐蜀,王平禦敵,也採取這個辦法,最終曹爽只得無功而退。姜維認為這是防禦姿態,無法達到殲敵的目的,於是建議朝廷,廢除散落各處的營寨,全軍集中起來,分別駐紮於漢、樂二城。軍事上的事情,主要靠姜維拿主意,因此朝廷自然要採納,於是便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漢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今陝西勉縣東),護軍蔣斌駐守漢城(今陝西城固東)。
這個辦法貌似積極,其實弊大利小,等於是放棄險要,自拆樊籬,很快就顯出惡果。後來鍾會攻漢中,幾乎就是探囊取物。
以往人們責難姜維,主要著眼於他後來的假投降。這個觀點未免迂腐。姜維最大的失誤主要集中在兩點:戰略而言,不該頻繁用兵,九伐中原;戰術而言,不該&ldo;斂兵聚谷&rdo;,放棄險要。這跟直接拋棄漢中差不了多少。
南宋郭允蹈在《蜀鑒》中,甚至直接以後面這個原因,指責姜維誤國亡蜀: &ldo;蜀之門戶,漢中而已。姜維之退屯於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倖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鐘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見。嗚呼,姜維之亡蜀也。&rdo;
郭允韜認為,即便沒有鄧艾奇兵出江油,蜀國已經不支,原因都在於姜維的部署失誤。這個看法當然未免偏激。蜀國之亡不在姜維,甚至也不在黃皓與劉禪,只在自身實力不濟。當然如果換個角度,黃皓與劉禪也可以歸入蜀國的實力,只不過是負值而已。
人治之禍
姜維的才幹,在蜀國後期確實比較突出,但卻只有邊帥之能,遠非宰輔之用。諸葛亮選擇這個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回過頭來還說魏延。諸葛亮背著他作出的安排極其錯誤。即便一定需要這麼做,至少也應該由費褘出面,將大事託付給楊儀很不合適,因為他知道楊儀跟魏延的關係,同時也知道楊儀的缺點。據《楊儀傳》記載,&ldo;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rdo;&ldo;亮平生密指儀性狷狹,意在蔣琬。&rdo;楊儀籌劃糧草參贊軍機是把好手,但卻是個小心眼,因此諸葛亮生前對二人&ldo;不忍偏廢&rdo;,持中立態度。既然如此,何故又在自己即將大去的關鍵時刻,忘記了平日的立場?魏延固然可能不服從組織決定,但楊儀的小心眼難道就不會引發大錯?如果沒背著魏延做那樣的決定,如果執行決定的不是楊儀‐‐後來者看到這裡肯定會有許許多多關於&ldo;如果&rdo;的感慨,可惜它們還只能由那句毫無情面可言的冷冰冰的話作答:
歷史不相信假如。
這些&ldo;如果&rdo;當然也是我的疑問。在陰暗的圖書館內,塵埃的氣味直衝肺腔,這感覺本來就很讓人不舒服,更何況看到的還是這等悲劇。氣氛壓抑沉重,掩卷沉思,我對上述問題不覺形成了另外一種更加惡毒的解釋。諸葛亮知道楊儀和魏延水火不容,而且&ldo;密指儀性狷狹、意在蔣琬&rdo;,卻依然作出那種安排,難免有借刀殺人之嫌。至少從表面上看,這個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