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頁(第1/3 頁)
英布之死(3)
聽說寵姬跟賁赫私下喝酒,英布腦海里隨即幻化出一幕又一幕。他想,自己頭上肯定已有一頂賁赫扣上的帽子,綠意盎然,不覺大怒。可憐賁赫,白白耗費錢財,羊肉沒吃著,白沾了一身臊‐‐不知道這是否足以為那些想走領導後門者戒? 英布是頂頭上司,這事又解釋不清,賁赫無奈之下,只好泡病號‐‐從韓信和彭越的經驗看,這實在不是個好辦法。英布一看,越發堅信自己的判斷:賁赫肯定佔了自己的便宜。領導的小蜜你都敢動,大膽!這樣的東西,必須逮捕法辦,給他個小鞋穿穿。事已至此,賁赫只好效仿彭越的太僕,連夜乘坐遞送郵件的傳車,趕往長安告密。英布聞聽派人追趕,可惜晚了半步。 英布想,事情肯定已經洩漏。既然如此,不能重蹈彭越覆轍,還是先下手為強吧。等朝廷派來調查的使者一到,他立即殺掉賁赫全家,提兵造反。 可悲之二:英布並不知道,丞相蕭何對此並不相信,懷疑是仇家誣陷,建議先拿下賁赫,仔細調查清楚。這樣一來,這些程式隨即全部省去,賁赫出獄,升為將軍。 夏侯嬰到底忠於劉邦,特意就此請教前楚國令尹薛公,薛公認為英布造反理所當然:&ldo;英布跟韓信、彭越功勞相同,爵位相當,可謂三位一體。如今韓信彭越相繼被殺,英布自覺朝不保夕,肯定會造反。&rdo;這話靠譜。夏侯嬰立即把他推薦給劉邦。 薛公指出,英布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東取吳,西取楚,並齊取魯,傳檄燕趙,這樣太行山以東,都不再是漢家天下;中策是東取吳,西取楚,並韓取魏,佔據成皋與敖倉,則天下勝負難定;下策是東取吳,西取下蔡(今安徽鳳臺)歸重於越,身歸長沙,這樣劉邦可以安枕高臥,天下無事。 薛公說:&ldo;我估計彭越會採取下策。因為他是驪山刑徒出身,缺乏政治抱負;經過奮鬥已有王爵,肯定只圖自保,不會為百姓以及子孫萬代考慮。&rdo; 薛公果然不幸言中,英布確實採取下策。還是那句話,怪都怪那個相面的,沒把他的運氣再誇大一點。 劉邦大喜,立即親提軍馬前去平叛。這一點又出乎英布意料。他起兵之初,曾經信心滿滿地說:&ldo;皇上已老,打夠了仗,肯定不會再來。其餘的將軍,我只怕韓信與彭越。如今他們已死,我還有什麼好擔心的?&rdo; 英布先擊破荊,斬殺過去的戰友荊王劉賈,然後又擊敗楚軍,隨即轉兵向西,在蘄西(今安徽宿縣南)與漢軍相遇。到底曾為項羽帳下的猛將,英布排兵布陣都帶著濃重的霸王痕跡,劉邦看後厭惡得要命。他遠遠地責問英布:&ldo;你為什麼要造反?&rdo; 三分錢買個氣球,揀大的吹。英布的回答是:&ldo;因為我想當皇帝!&rdo; 以區域性敵全國,當然是痴心妄想。英布屢敗屢戰,最終只得帶著一百多人,南渡長江逃命。番君吳芮當初勸進有功,被劉邦封為長沙王,他這個人沒有政治野心,懂得韜光養晦,子孫也遺傳了這個特徵。此時吳芮已死,其子吳臣在位。英布曾經是吳臣的姐夫,此時吳臣會拉他一把麼?當然會,不過是要把他朝地獄拉。 吳臣派人告訴英布,自己願意跟他一起逃向南越。英布走投無路,只能信以為真,於是跟吳臣的使者去了番陽(今江西波陽縣東)。結果這員猛將在番陽茲鄉的一個農民家中,丟了性命。 這是公元前196年的事情。那一年真是劉邦事業的豐收之年:兩個韓信以及彭越、英布,前僕後繼,全部向閻王報到。當然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劉邦嘗過項羽的箭後,又嘗到了英布的箭。這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他生命的最終程序;還是在那一年,漢尼拔回援國內,出任迦太基的最高行政長官。
燕趙回歸(1)
前面說過,白豋之圍剛剛解除,劉邦隨即犯了趾氣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