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第1/3 頁)
白豋之圍(2)
匈奴剛剛網開一面,劉邦就想飛馬逃跑。這一招,他比誰都精通。在與項羽的長期周旋中,他學到了不少本事,最最重要的就是長跑。可惜了他長跑的實力,那時沒有奧運會。他快到什麼程度呢?子女都能拋下。 卻說劉邦,正要吩咐催馬,卻被陳平擋住。陳平交代為劉邦駕車的太僕夏侯嬰,作出從容不迫的樣子,緩轡而行,護衛在周圍的將士全部箭上弦刀出鞘,隨時準備應對突襲。 直到與後續部隊會合,匈奴全軍北撤,劉邦的心才放回肚子。安頓好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劉敬秋後算帳:立即釋放,加官進爵,而那些勸進的使者,全部殺頭,一個不留。 此役漢軍損失主要在於非戰鬥減員:凍死餓死。但儘管如此,匈奴四種顏色的駿馬賓士,還是讓漢軍心存畏懼。要知道,這位劉三兒儘管當時已經貴為天子,想找四匹顏色相同的馬駕車,都不能如願。王公大臣更是隻能屈尊使用牛車。&ldo;平城之戰亦誠苦,七日不食不能彀弩。&rdo;這曲低沉憂傷的民謠,真實地反映了漢朝軍民的心態。當然,對於劉邦而言,這不算什麼恥辱。比這更狼狽的事情,他經歷得多了。 所以就在回軍的道路上,經過趙國時,他又露出流氓相,做了一件相當出格、但就他的本性而言又相當正常的事情。那件事的結果,好險讓他自己掉了腦袋。 回過頭來繼續說這個倒黴的韓王信。公元前196年,淮陰侯韓信喪命於長樂宮鍾室之後,韓王信與匈奴聯軍又進兵到參合(今山西陽高),劉邦派柴武前去禦敵。他自己怎麼不去呢?其中有些緣故先不忙說,此處只說韓王信:先禮後兵,柴武先派人勸降,說什麼&ldo;劉邦很寬厚,諸侯雖有叛亡,但只要改正,就恢復封號,並不加害。你投降匈奴迫不得已,並無大過&rdo;云云。 韓王信當然瞭解劉邦。所以他沒有聽從柴武的忽悠。柴武隨即揮軍強攻,最終拿下參合,韓王信人頭落地。
自投羅網(1)
韓信與彭越之死,導火索都是陳豨的反叛。 白登之圍過後的公元前200年,劉邦封戚夫人的兒子如意為代王,因為年幼無法就任,便任命以陳豨為代國相國的身份,統帥代軍。這樣長期在外執掌兵權的將領,都是劉邦的懷疑物件。為了從雞蛋裡挑出骨頭,他下令調查陳豨賓客違法的事情。這個敲山震虎的舉動,嚇著了陳豨。公元前197七月,太上皇去世,劉邦召陳豨進京弔喪,陳豨以病重為由不肯奉召;當年九月,他在韓王信的強力推動下,正式起兵謀反,自立為代王。 劉邦親自統兵平叛。他之所以派柴武抵擋韓王信,原因即在於此。分身乏術。淮陰侯韓信呢?當然還是鬱悶於長安。 卻說劉邦一路向北到達邯鄲時,越來越感覺陳豨力量強大,不能小看。白豋之圍,前車之鑑。怎麼辦呢?韓信不來,就叫定陶的梁王彭越吧。蟛蜞雖為害蟲,但彭越確是良臣。他能打,距離也近。讓他跟陳豨互相消耗,無論結果如何,贏家總是他劉老三。 主意打定,劉邦立即派出使者,命令彭越迅速帶領人馬趕到邯鄲。打仗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可以不打。再能打的將軍,也不會喜歡老打。再說韓信的教訓在先,彭越也實在不想看到劉邦那張無知又傲慢的臉。怎麼辦呢?還是韓信的老辦法,泡病號。他聲稱身體有病,無法出征,只派手下將領前去邯鄲應付差事。劉邦流氓,但並不笨蛋。彭越肚子裡是什麼蛔蟲,遠隔千里他也知道。他非常生氣,又派使者過去責問彭越。 刀把兒到底在人家手中,彭越有點害怕,打算親自前去謝罪。這時部將扈輒說:&ldo;您開始不去,現在受到責備又去,到底有病沒病?絕對不能去,否則定是有去無回,不如發兵反叛!&rdo;彭越既不敢反叛,又不敢去邯鄲,只得繼續裝病。 領導幹部的秘書司機等身邊人,確實必須選好選對,選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