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第1/3 頁)
宜安之戰(3)
訊息傳到肥下,樊於期大驚失色。糧草輜重,全部積存在那裡,如今早已歸了李牧。遠離後方作戰,一旦沒了軍糧,他這十幾萬人就是去偷去搶,也找不到那麼多食物。活命都成問題,還打什麼仗! 來不及多說,樊於期立即帶領部隊,回援大營。沒別的辦法,只有趁趙軍立足未穩,迅速攻擊,或許還能逆轉戰局。 可是晚了。一切都晚了。 李牧麾下計程車兵,休養生息了那麼多天,就像一張拉滿的弓,一旦鬆開弓弦,哪裡還有迴旋餘地!中軍先是弓箭,遠距離解決一批秦軍;騎兵和車兵接著引導步兵,發起反衝擊。樊於期遭到突然打擊,正不知所措的功夫,左右兩翼又出現敵情。 戰局發展到這裡,結果已經沒了任何懸念。 秦軍很快就潰不成軍。樊於期看勢不好,在侍衛的掩護下,拋下部隊,匆匆化妝逃跑;群龍無首,剩下的秦軍只能任人宰割。經過激戰,趙軍殲滅秦軍超過十萬。 這是戰國後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殲滅戰。也是搧在嬴政臉上最清脆的一記耳光。樊於期遭此大敗,不敢回國,只好一路向北,逃到燕國棲身。他的結局,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腦袋成了荊軻刺秦時的見面禮。 也有典籍記載,當時的秦將名叫&ldo;桓齮&rdo;。但是多數學者認為,這其中的&ldo;桓齮&rdo;就是樊於期。之所以叫法不同,是因為各國的口音差別很大,以訛傳訛,弄真成假。而且從那之後,史書中再也找不到&ldo;桓齮&rdo;的痕跡,樊於期的名字,又不見之前的任何典籍。一個事跡上不了典籍的將軍,很難想像會有那麼值錢的腦袋。 當然,也有人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打了敗仗,秦王未必會那麼恨他,一定要他的腦袋。持這種觀點的人,只見典籍與字跡,卻沒看見人情。如果考慮到這是嬴政親政以來對趙國的第一仗,如果考慮到此前秦軍雖然也打過敗仗,但幾乎沒有全軍被殲滅的先例‐‐崤之戰年歲久遠,暫且不提。包括六國合縱攻秦的時候。而這一次,秦軍幾乎是全軍覆沒,嬴政的暴怒,完全可以理解。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敗仗未必是死罪。但是拋棄部隊,獨自逃跑,不是死罪也差不多。諸葛亮之所以一定要斬馬謖,就是因為他有逃跑的情節,後來才回營請罪的。 還有一個細節不容忽略。那就是此役秦王不僅拋棄了名不見經傳的楊端和,還拋棄了宿將王翦,而命令樊於期為主將。對他的期望之高,由此可見一般。期望越高,失望越強。極度失望之下面子受損,按照嬴政的性格,殺個把將軍昭示天下挽回顏面,完全是順理成章。這一點,想必樊於期認識得更為清楚‐‐有幾個高官,能不清楚頂頭上司主要領導的脾氣?如果他當真不清楚,那麼有一句現在八零後的職場政治規則,可以奉送於他:埋頭苦幹,死得難看。 秦國一直是法家治國,施行嚴刑峻法。按照秦律,&ldo;敗軍之將且投敵者,命曰國賊,身戮家殘,去其籍,發其墳墓,男女公於官&rdo;。不但要抄家,籍沒資產,男女人等淪落為國家的奴隸,還要發掘祖墳。嬴政做了這一切,還不解氣,於是懸賞&ldo;金千斤、臣萬家&rdo;,就是用千金加萬戶侯的代價,以求樊於期的項上人頭。由此可以想像,這場戰役對秦國的打擊之大,嬴政所挨的耳光之響亮。 親者痛仇者快,反之亦然。訊息傳開,整個趙國為之沸騰。自從長平之戰以來,趙軍屢戰屢敗,丟人失地,總算揚眉吐氣了一回。趙遷呢,自然也是大喜過望。興頭上,他對李牧說:&ldo;你就是寡人的白起!&rdo;隨即封他為武安君,封地就在今天的河北武安縣。 從那一天起,李牧正式成為趙國的全軍統帥。 趙遷封李牧為武安君,粗聽起來是無上的榮譽,但事後回想,卻有一語成讖的意味。陰影也許就在那一刻,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