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1/2 頁)
以公孫淵事件為標誌,步入老年的孫權略顯昏聵,尤其是太子孫登夭折後,孫權的子女表現都很不好,不但兒子們搶位置,連女兒們都以淫亂著稱。
太元二年(252),吳大帝駕崩,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不同於魏蜀兩國每天都跳著喊著要統一天下,東吳的組織目標導向更傾向於安守江南。孫權執掌江南後,在魏蜀之爭中始終保持相對中立。諸葛亮北伐和曹魏攻蜀每次都力邀東吳加盟,東吳分別只響應了一次,而且都是出工不出力。或許這看起來很沒志氣,但大陸均勢其實是很現實的選擇。
曹魏滅蜀漢後,晉王司馬昭病薨,其子司馬炎襲爵,很快篡魏建立晉朝,即為晉世祖武皇帝。晉武帝鹹寧六年(280),晉軍大舉討伐,孫權之孫孫皓出降。至此三國歸晉,中國暫時回到一個統一王朝的狀態,但很難說亂世就此終結,很多人認為晉朝比漢朝不但沒什麼進步,甚至還有退步。
被當了壞太宗的好丞相‐‐晉太宗司馬昱
晉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生於晉元帝大興三年(320),崩於鹹安二年(372),於鹹安元年(371)至鹹安二年(372)在位‐‐在位只有兩年(其實是跨年,累計不足十二個月)‐‐是晉朝第十三任皇帝。第十三任為什麼還能叫太宗?其實原因很簡單,必須要建功立德的人才能有廟號,太宗這個頂級廟號豈能輕易授人?晉武帝身後的幾位繼任者都是輕度智障,根本沒有廟號,直到第十四任皇帝上臺,覺得再不把太宗廟號派送出去恐怕就沒機會了,於是硬塞給了老爹。這種行為讓我們有理由懷疑,他的真實目的其實是為了向後人證明:他能選出比弱智青年太甲更可笑的太宗。
須知,本書中多位主角從小受漢文帝、吳大帝薰陶,立定志向,不畏艱辛甚至冒著全家死絕的風險才登上帝位,再經過數十年苦心經營,建立不朽功勳,光耀青史,最終才能獲得一個太宗廟號。但他們都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這個廟號是司馬昱用過的。這種感覺就好比您在海明威、蕭伯納等前輩的激勵下,閉門謝客,杜絕一切娛樂,增刪五次、批閱十載,終於完成一部曠世奇書並藉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當您站在獎臺上接受上屆得主為您頒獎時,您純潔地四十五度俯視對方,卻發現他是‐‐郭敬明。是的,李二哥、趙三哥和朱四哥翻到《晉書》第九卷時差不多就是這種感覺。
或許已經有正義感爆發的讀者忍不住要扇作者幾個耳光了‐‐就因為這個老糊塗的兒子不負責任地給他上了個太宗廟號,你就要以他為主角立一篇傳記?你以為中國人民還停留在撕書擦鼻涕或者包燒餅的年代?原諒我在遣詞造句方面把鼻涕和燒餅這麼不協調的兩件東西相提並論,不過我想作者不一定介意,就像他並不介意將司馬昱這種貨色和偉大的漢文帝、唐太宗相提並論一樣。不過,儘管司馬昱侮辱了太宗稱號,但如果把他從本書剔出去就又會侮辱歷史。不管他本人多麼令人作嘔,他兒子給他上這個廟號多麼不合適,總歸他已經獲得這個廟號,那我們就必須承認他是中華帝國歷屆太宗之一這個事實。任何人無論史學造詣多高,也不能將自身好惡凌駕於史實之上,這是對歷史最基本的尊重。
晉武帝覺得漢朝滅亡的教訓是權臣太強,朝廷又缺乏藩鎮拱衛,王莽、曹丕才會篡漢。他的解決方案是恢復分封,以同姓藩王拱衛政權,而不是透過先進的組織結構來構築規範的公共管理體系。這當然是歷史的倒退,而且藩王只要有了私兵,自然就會鬥,這和同姓異姓並無必然聯絡。晉武帝駕崩不久,八位司馬氏的藩王和中央政權便展開競技,史稱八王之亂。有些貴族為加強軍力,從草原招募遊牧部族來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