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賣官鬻爵(一)(第1/2 頁)
洛陽南宮之內。
皇帝劉宏,正在用一種以往從未有過的勤勉態度,來打理政事。
東漢洛陽的宮殿佈局,和後面的朝代截然不同。
從三國往後的所有封建王朝,皇宮就是皇宮,可以有南北京師,可以分成幾個區的宮殿叢集,但是不可能在一座京師裡建造兩座皇宮。
偏偏漢代這麼做了。
長安有未央宮和長樂宮。
洛陽有南宮,北宮。
西漢的實際統治者,在未央宮還是在長樂宮,是兩種不一樣的狀態。
東漢皇帝,身在南宮打理政事,還是身在北宮打理政事,這裡也有極其明顯的政治訊號。
就如同明代皇帝土木堡之變時面臨瓦剌入關,是要繼續守北都北京,還是要遷到南都南京一樣。
這裡是東漢,不討論西漢長安佈局的意義,也不說後世的各種東西南北的陪都格局。
只說東漢洛陽這樣做的意思。
首先,要搞清楚,很多政治意義,實際上是一種長時間的,經過歷史驗證的約定俗成。
比如後世常說的後宮不得干政的訓誡,基本來源於,對漢代各種太后外戚輪番上陣,給國家和朝堂造成重大危害,的經驗教訓。
所以,要釐清東漢南宮北宮的政治象徵意味,就要先從南宮北宮甚至是洛陽這座城市的發展說起。
洛陽的中心區域,最早是西周時期修建的成周城。
東周時期,向北進行了擴建,周敬王在這裡居住。
秦國奪取洛陽盆地之後,向南邊進行了擴建,作為呂不韋的封地。
在漢朝建立後,基本格局便不再變動。
光武帝一番大戰,長安人口凋零,宮室盡皆毀壞,決定遷都洛陽。
定都洛陽也不是光武帝一意孤行。
這時候的洛陽,對當時東漢的人來說,已經是一座有上千年曆史的厚重古城了,在這裡建都,無論是文化上,歷史地位上,繁榮程度上,其他地方的競爭力都遠遠不如。
更別說洛陽盆地的地勢,易守難攻,這又是一個極具競爭力的都城加分項。
皇帝遷都,必然要新建皇宮,就如同明代朱棣遷都北京一樣,要新建一個紫禁城。
光武帝明顯是一個體恤民力的皇帝,沒有從頭開始新建,而是在洛陽舊宮,也就是秦時呂不韋建造的丞相府邸的基礎上,翻新擴建了一座宮殿,史稱南宮。
光武帝終其一生都在南宮辦公。
到了他的兒子,也就是東漢的第二位皇帝,漢明帝時期,因為京師多地震,而每次地震幾乎都會造成洛河大水溢位,造成南宮幾乎每次都要被淹。
漢明帝作為東漢的第二任皇帝,深受光武帝影響,勤政愛民,抑制豪強和外戚,明顯是受不了這一段時間,朝堂暫時停運,自己乾瞪眼,對國家失去掌控的狀態。
所以,他在北宮舊墟之上,也就是東周的周敬王宮殿廢墟之上,翻新擴建了一個宮殿,史稱北宮。
南宮北宮兩座宮殿,幾乎是一模一樣,可以簡單看做是一比一復刻的兩座宮殿,中間有複道相連,也就是木製的空中步道走廊相連。
等下次南宮被洛河大水淹了以後,皇帝和尚書檯的尚書們,可以從容不迫地登上覆道,全體轉移到北宮,繼續辦公。
漢明帝是個愛操勞的皇帝,還有大半夜不喜歡摟著後宮三千佳麗睡覺,就愛偷偷溜出來到尚書檯,檢查手下尚書們工作認不認真的習慣。
頗有後世班主任在後門偷瞄的既視感,遇見半夜值班勤勉的尚書,還會進去徹夜長談,聊聊國政,拉拉家常,導致原本尚書檯值夜的苦工作成了大家爭搶的香餑餑。
誰對朝政有意見,又不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