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何謂民心(二)(第1/2 頁)
材官騎士不用服更卒,轉為都試,即每年要接受軍事訓練和調派一個月。
更卒,則是每年,必須在當地縣長官的指派下,在本地區,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義務勞動,例如修路造橋,疏通河道等等的工作。
這是原本西漢的制度,但是在東漢,光武中興之後,基本的制度不變,卻取消了內郡國的材官騎士選拔徵用,只在邊郡國繼續。
光武帝劉秀的本意,是取消內地郡國的精銳軍隊選拔制度,只留下一些經過短時間訓練的正卒維持治安,減少軍費開支。
在當時,是與民休養的好政策,但他沒想到,自己去世之後,僅僅過了三代,東漢局勢就急轉直下,鮮卑壯大,烏桓不滿,西羌屢亂,南蠻常叛,還有一個不安分的南匈奴。
而光靠邊郡的常備兵,並不足以抵禦,尤其是北邊的鮮卑入侵和西邊的羌亂,年年打年年亂,涼州和幷州的一些郡國登記人口甚至下降到只有三四萬人,遍地荒涼,人煙不再。
為了鎮壓叛亂和抵禦入侵,東漢朝廷不得不從內郡調兵增援,而內郡的精銳材官騎士制度早已經被裁撤,本地郡兵最多隻有兩年的軍事訓練經驗,有些甚至剛剛適齡,沒來得及參加訓練,就被調走參與作戰。
按這個時代人的說法,猶鳩鵲捕鷹鸇,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戰常負,王旅不振。
每打輸一場,下一場就徵更多的內郡兵增援,甚至到了最後,聚集大軍,怕打輸而不敢打,拖延時間,等叛軍自亂。
桓帝時,有一首童謠。
小麥青青大麥枯,
誰當獲者婦與姑。
丈人何在西擊胡,
吏買馬,君具車。
請為諸君鼓嚨胡。
意思就是,田間的麥苗沒有足夠的人手打理,因為只有媳婦和婆婆在裡面,問起他們的丈夫,說是都去了西邊打擊胡人。
軍吏買馬,士兵駕車,我一介婦人希望他們不要去,但我又知道這是軍國大事,不便言說,所以只能嚥下喉嚨裡的呼喚,希望快一點打勝仗,放他們回來。
男子當戰,女子耕田,戰爭已經打到,國內空有良田,卻沒有人去耕種的地步。
一場戰爭勝利後,為了躲避下一場的戰爭,這些人家,就主動把田賣了,成為世家豪強的佃農。
藉助他們的權勢和力量,逃避徭役,即便要上繳50%的田稅,那也比直接死在無休無止的戰場上好。
或者直接棄田逃亡,成為山匪流民。
但戰爭,才是這個世界的主旋律,即便涼州三明,又是撫又是剿,羌人大大小小的叛亂總是不停。
北邊的鮮卑,也是年年劫掠。
越是要徵兵,逃入世家豪強懷抱的百姓就越多,朝廷能徵用的適齡男子就越少,後續兵源日益縮水,田地荒廢的就越多,能收上來的田稅就越少,打敗戰的機率就越大,就越要徵發更多計程車兵。
一個惡性迴圈就此誕生。
好在,桓帝時,起碼還有三位能征慣戰的將領,也就是後世所稱的涼州三明——皇甫規,張奐,段熲。
最後的勝利總還是屬於東漢皇帝,戰爭還沒有把東漢朝廷徹底拖垮。
但是,即便加入了世家豪強的懷抱,接受了他們的庇護,百姓依舊逃脫不了上戰場的命運,他們成了世家豪強的打手,他們的部曲,他們的踏腳石。
各地的反叛,也開始加劇了!他們倶山為賊,據澤為匪,而這次,連世家豪強也沒有辦法鎮壓下去了。
無論是朝廷,還是世家豪強,都沒有給他們真正的庇護,這個時候,張角出現了,太平道出現了!
他帶來了新的守護者,中黃太乙!
世家豪強有其侷限性,在當地影響力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