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第1/2 頁)
郭嘉微微搖頭道:&ldo;改朝換代此等驚天動地的大事,焉有必勝把握?若太平道再蟄伏十年,藏兵於民,囤積糧草,招賢納眾,廣招天下有志豪傑,籌劃十年,那時再舉事,勝算將比現在至少多出三分。&rdo;
&ldo;三分?十年只能換來三分勝算?&rdo;張角慘笑數聲,臉上一片黯然之色。
沉默良久之後,張角直視郭嘉,嚴肅地說道:&ldo;奉孝,實不相瞞,我恐大限將至,若此時我不舉事,我苦心經營十數載的太平道將毀於一旦,我那兩個弟弟根本沒有能力領導太平道,因此,我才急於起事。不過,奉孝若是肯助我,我張角便聽你之言,等十年。若是十年未到我已入土,那奉孝便是我太平道的新主,我今生之志,唯有靠奉孝來完成了。&rdo;
郭嘉與徐庶皆是心膽巨震,看著對著他一臉期待的張角,郭嘉感動地眼眶濕潤。
他與張角相交時間並不長,他為張角也不過出了幾道安民之策,沒想到張角竟對他如此看重,當初想要收他為義子時,郭嘉並沒有多想,如今細想之下,恍然大悟,張角欲託付太平道給他。
為什麼不託付給兩個弟弟?因為古時候是子承父業,所以後來江東基業從孫策手上傳給孫權時,江東集團內部反對之聲一片,不是孫權年少,羽翼未豐,威望低微,而是孫策膝下有子。
眼眶微潤的郭嘉慚愧地低頭道:&ldo;大賢良師一片苦心,嘉感激不盡,可是,恕難從命。不是嘉不知好歹,而是生怕辜負大賢良師一番美意。我非太平道之人,大賢良師麾下三十六方義士皆不服我,倘若大賢良師歸天,我又何德何能駕馭太平道?恐怕那時,太平道不攻自破,成為一盤散沙。&rdo;
&ldo;這……難道天不欲我太平道成事嗎?&rdo;張角仰頭慘然道。
咳咳咳
張角再次劇烈咳嗽起來,郭嘉端了杯水趕忙遞到了張角面前,讓他喝下後,平復了咳嗽後,郭嘉才說道:&ldo;嘉雖不才,卻願為太平道起事籌謀一策。&rdo;
張角眼睛一亮,催促道:&ldo;奉孝請說,有何良策?&rdo;
郭嘉沉吟片刻後說道:&ldo;太平道舉事不可全域性暴露,可先在冀州打出旗號,其餘各州可先引而不發,屆時朝廷大亂,必從洛陽出兵,而從洛陽到冀州的路上,太平道可沿途於河內,上黨,以及冀州邊境佈下伏兵,重創漢庭大軍。此後,冀州,兗州,荊州,幷州之內的太平道各自集結,共舉大旗,四路齊發,直撲洛陽!而此時洛陽空虛,無大軍駐守,若能攻下洛陽,漢庭覆滅,城內儲糧也足夠太平道數十萬眾至少三月供給,若真能如此,漢庭敗亡,各地漢臣必養兵自重,割據之勢已具雛形,太平道此時擁有兵馬錢糧,亦可組建正規軍,退,可揮師西南入川蜀獨霸一方,進,可劍指中原以圖天下。&rdo;
張角與徐庶瞠目結舌,許久之後,張角拍案讚嘆道:&ldo;奉孝此計大善!若如此,我太平道必可順天承命顛覆漢庭!&rdo;
郭嘉內心卻並不樂觀,黃巾起義失敗的原因很多,軍事上的原因卻很直接,兵鋒羸弱固然是根本原因,可更重要的是黃巾軍各自為戰,行軍目標不明確,似乎只為了打下一城一地,屠殺城中大戶後搶得活命之糧便心滿意足,往往首戰告捷後便坐以待斃,沒有統一的指揮和目標,聲勢滔天卻只是一盤散沙。
今天,郭嘉便給張角設下了戰略目標,待看日後太平道能否成事了。
大賢良師,你欲推翻漢庭,那我便為你謀策,太平道最好的機會就是在起義初期,大漢王朝還未重視之時便大軍兵臨洛陽城下,只要洛陽一破,群雄逐鹿的時代將提前到來,成敗,皆在這一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