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頁(第1/2 頁)
六、重視國際經濟合作和大力發展外貿為了擺脫單靠蘇聯及經互會的狀況,羅積極發展對外經濟關係,廣泛對外開放,這在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中是比較突出的。齊反覆強調&ldo;沒有廣泛的國際經濟合作,就不能保證高速度地發展經濟&rdo;。為此。羅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時,採用多種形式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資本,把這看作是發展自己的一條有效途徑。齊任總書記後,從西方國家引進了大量先進技術、裝置和專利,重點發展了機械、動力、冶金和化學工業以及一些尖端工業。由於羅從各國引進最先進的部分,因此,一個時期裡,羅的工廠曾有&ldo;國際博覽會&rdo;之稱。與此同時,羅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和經濟合作也有了很大發展。
從1973年開始,在羅境內也建立了有外資參與的合營企業,主要是義大利、西德、美國、日本、法國、奧地利等西方國家。根據羅馬尼亞的法律規定,在羅境內建立合股公司,羅方投資不得少於41%,外資不得超過
06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49%。在人事安排上,羅方任總經理,外方任技術經理。合營企業的利潤的4%用於積累,每年分紅前的利潤的24~30%應做為稅款交給羅方。外資所得利潤可以透過羅馬尼亞外貿銀行轉移到國外,但需向羅方交納10%的所得稅。
與此同時,羅也在亞非拉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建立了合股生產公司和貿易公司。這樣既可以銷售羅馬尼亞生產的機械裝置,又可以獲得穩定的工業原料。
實行上述措施的結果,不但對羅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提高了羅的國際地位。但齊奧塞斯庫執政後期,沒有繼續堅持這一正確方針,反而逐漸走向自我封閉,繼續堅持高度集中和比較僵化的經濟管理體制。到了80年代,羅經濟已持續困難十多年,此時,齊不僅拒絕進行改革,還批評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政治、經濟改革。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齊雖然沒有指名批評,但實際上是有保留的。
面對蘇、波、匈改革對羅形成的壓力和羅廣大幹部群眾要求改革的呼聲,齊此時的講話及報刊文章,卻反覆宣傳羅共&ldo;九大&rdo;和齊領導的正確,強調羅從&ldo;九大&rdo;以來已採取了一系列改進領導、計劃和組織工作的措施,&ldo;已不存在結構性的改革問題&rdo;。
1988年後,羅更是不斷地批判搞市場社會主義、發展私有制和個體經濟是&ldo;倒退&rdo;
,是&ldo;走資本主義道路&rdo;。
並說&ldo;談論市場社會主義以及自由競爭&rdo;絕對不能求得社會主義的完善,發展經濟&ldo;只能靠計劃而不能靠市場來調節&rdo;。
以上情況說明,為了擺脫蘇聯的控制,高速發展本國的經濟,增強國力,鞏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保持政治上的獨立,羅共確實曾開展了大量工作,不斷對舊的經濟管理體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164
制進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於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過分集中的、僵化的經濟體制的框框,因此收效不大。加上齊在其執政後期,大搞個人崇拜,獨斷專行,思想越來越僵化,以致最後走上拒絕進行任何改革的道路,從而使羅的經濟越來越糟。
26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五章
保加利亞的改革與危機
第一節70~80年代之交保加利亞的經濟形勢
70年代,經互會各國在世界能源危機的衝擊下,出現了能源和原材料緊張的局面。
70年代中期,保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減緩,勞動紀律鬆弛、經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