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頁(第1/2 頁)
比拉克、英德拉等堅決擁護蘇聯出兵的人,任黨中央主席團委員。
黨中央書記處亦被改組,姆利納日、齊薩日、斯拉維克等為蘇聯所反對的人下臺。什特勞加爾接替切爾尼克任政府總理,英德拉出任議長。副總理希克、外長哈耶克等均被撤換。
民族陣線所屬各黨派、團體進行改組,負責人被撤換。可以說,凡擁護改革、反對蘇聯入侵的領導人,都被趕下臺。根據這一政治標準,以反右傾機會主義這一主要危險為理由,在全國進行了大清洗。
1969年9月,捷共中央全會決定將&ldo;右傾機會主義&rdo;的主要代表人物清除出中央委員會。
1970年2月,捷共中央決定在全黨更換黨證,進行大清洗。
約有近40萬黨員被開除黨籍或除名。
捷共中央主席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134
團和書記處40%以上的人員被開除,全國70%的企業領導人被撤換。全國17的人(約200萬人)受到不同程度的株連。
a20多萬人流亡西方,其中23為中青年人和知識分子。教授a當看門人,技術員當清潔工,已不是個別現象。這次清洗不同於40年代,未採用關監獄、判死刑的辦法,但其後果仍十分嚴重。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出現了萬馬齊喑的政治局面,播下了以後動盪不安的種子。
二、全盤否定1968年的改革運動,恢復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胡薩克等人上臺伊始,即著手批判和否定1968年的改革。捷共中央全會,特別是1970年12月11日全會透過的《從捷共13大以來黨內和社會上危機局勢的發展中吸取的教訓》和1971年4月召開的捷共14大,對1968年的改革進行了系統的批判和全盤否定。
《教訓》等檔案認為,1968年出現了&ldo;反革命事件&rdo;
,杜布切克等人在捷共中央形成了一個右傾機會主義中心,民族主義和反蘇主義是他們的思想基礎。他們的目的是在西方反動勢力的支援下,在政治上反對捷共的領導,改變社會主義制度,在經濟上取消社會主義所有制和計劃經濟,為私有制和自發的市場經濟開闢道路,在外交上奉行反蘇主義和同社會主義國家以及兄弟黨分裂的方針。胡薩克等領導人認為,杜布切克的《行動綱領》是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的綱領,反映了右派勢力在黨內的顛覆活動;認為在蘇軍入侵時召開的捷共14大是非法的,它透過的是一個完整的反蘇綱領。他們還認為,杜布切克的改革會導致內戰和
234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反革命。因此,蘇聯&ldo;應捷領導人和共產黨員的請求&rdo;
,出兵對捷進行了&ldo;國際主義援助&rdo;
,使捷&ldo;避免了一場反革命政變,保衛了社會主義的成果&rdo;。
胡薩克等人在否定1968年改革的同時,全面恢復蘇聯式的政治經濟管理體制。在加強黨的領導的口號下,加強黨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控制,以黨代政,包辦一切。
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體制,使企業的自主權蕩然無存。
三、提出建設&ldo;發達社會主義&rdo;的總路線1971年4月,捷共召開第14次黨代表大會,提出了超越階段、不符合捷國情的建設&ldo;發達社會主義社會&rdo;的總路線。
1976年4月舉行的捷共14大和1981年舉行的捷共16大,對這一條總路線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強調透過科技的發展和經互會國家的一體化,更快地向集約化過渡。
1986年召開的捷共17大,在蘇共27大的影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