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頁(第1/2 頁)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93
第二章匈牙利經濟體制改革一波三折的複雜歷程
1978年是匈牙利全面推行經濟體制總體改革措施的第10個年頭。匈牙利一般認為,1968~1972年是改革的&ldo;黃金時期&rdo;
;1973~1978年陷入停滯狀態。
匈《社會評論》在1983年第3期刊發了匈經濟學家&ldo;協商團&rdo;對上述有個帶權威性的總結概述:1968年以來的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在匈牙利歷史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對過去的14個年頭也不能一概而論。
1968~1972年這4年,在經濟政策和管理上&ldo;革新佔優勢&rdo;
,而1973~1978年這6年期間,先是&ldo;限制革新&rdo;
,後是&ldo;停止革新&rdo;。這幾年,經濟的增長不是依靠有活力的價格體制和調節制度,而是依靠改革前的方法。……之所以出現經濟發展不夠穩定,不是因為這些年實現了經濟改革,而是因為實行改革的程序中發生了動搖。
693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一節 &ldo;計劃與市場&rdo;的探源與認同
匈牙利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特點是&ldo;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基礎上,把國民經濟按計劃發展的中央管理同商品關係和市場的積極作用有機地聯絡起來&rdo;。隨著改革的深化,爭論焦點集中在是&ldo;計劃,或者市場&rdo;
,還是&ldo;計劃與市場&rdo;
這個問題上。在改革進入關鍵的轉折時期,匈再三掀起爭論的浪潮,這是繼1972~1973年那次具有鮮明國際背景的爭論的延續,有所不同的是這次以重振改革雄風的呼聲佔優勢,為匈牙利第三階段的改革拉開了序幕。
這期間,匈全國為改革10週年開展各種的紀念活動。
匈主管改革的領導人和著名的經濟學家競相撰文在改革實踐的基礎上與理論上加以探源和認同。現就當年的《人民自由報》、《社會評論》、《求實》、《觀察家》、《經濟週刊》等全國級的報刊雜誌中擇譯綜述如下:(1)對商品生產的看法。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是沒有商品生產的。
1942年史達林在《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談到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還需要商品生產。但他認為還是資本主義的殘餘,是一種必要的壞東西,還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商品將逐漸縮小。按馬克思觀點,社會主義將在生產力發達國家裡取得勝利,而發達的社會主義將把市場經濟和資本主義所有制同時取消。實踐表明,社會主義卻在經濟不發達國家首先取勝。匈普遍認為生產資料是商品,從不同側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93
面論證了在社會主義社會裡,生產資料的國有化和農業合作化並沒有消除商品貨幣關係,不僅在國家和集體、個人之間有商品關係,在外貿中有商品關係,而且在國家內部各單位之間也有商品關係。
有文章明確提到,匈牙利的改革原則是:社會的商品生產和貨幣關係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組成部分。這是因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既存在著全民利益,也存在著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沒有商品生產就不能把全民利益、企業利益和個人利益協調起來。換言之,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沒有商品生產就不能進行合理和有效的經營,不能充分利用社會潛力,也無法滿足人們的需要。
匈經濟學家認為社會主義經濟不是實物經濟而是商品經濟,存在著商品貨幣關係,也就無法迴避存在著進行交換的市場,就必須承認商品生產的經濟規律即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