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頁(第1/2 頁)
&ldo;&rdo;
計劃規定的工業生產和投資任務都超額完成,工業生產增長了494%,投資增長了40%,國民收入增長了b34%,農業生產只增長94%,而計劃為17%。投資增長超b過國民收入的增長,保持著很高的積累率:1966年‐28%,1967年‐274%,1968年‐288%,1969年‐297%,1970b年‐279%。
工業生產和投資增長的高速度(而且高於蘇聯、b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
,造成了國民經濟的嚴重不平衡,市場上的食品和肉類供應更加緊張。哥穆爾卡要求人民為社
24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會主義工業化而&ldo;勒緊褲帶&rdo;
,人們把這個時期波蘭的經濟政策稱為&ldo;清貧的社會主義&rdo;。因為在這10年裡,波蘭是經互會國家中消費水平提高得最慢的國家,每年實際工資增長僅為14%。
b波蘭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成就也是明顯的。波蘭的工業潛力增強了,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區:塔爾諾布熱格硫磺工業區、普沃次克石油化學工業區、雷布日克煤礦區、普瓦維氮肥工業區、格沃古夫‐‐累格尼察銅礦區、科寧的褐煤和鋁礦區。波蘭是世界上最大的硫酸出產國之一。波蘭的工業佈局更加合理,工業區星羅棋佈,撒滿全國。
1970年,波蘭的煤產量達到14億噸,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之一。
1970b年電力的產量為644億千瓦時,1971年人均產量為2134千瓦時,低於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它們的人均產量為3247千瓦時和3870千瓦時。
1970年鋼的產量為1180萬噸,1971年人均產量為389公斤,而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的人均產量分別為823公斤和434公斤。波蘭在重工業產品的人均產量方面已接近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但是在消費品生產和生活水平方面卻非常落後。每100個波蘭居民只有13輛轎車,位居希臘和葡萄牙之後。
每100個居民只有44部電話,b而歐洲每100個居民有112部電話。
波蘭人民的住房非常擁b擠,醫院的病房很少,遠不敷需要。波蘭人對改善生活的希望落空,悲觀絕望情緒蔓延,自殺人數增加。
1964年有280人自殺,1970年增加到4300人。
第二階段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給波蘭的社會結構帶來了深刻的變化。
1960年,全國人口為2978萬,其中城市人口1420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42
萬,佔全國人口的482%。
1970年,全國人口增加到3249萬,b其中城市人口1700萬,佔全國人口的422%。在農村人口b中,有43%是靠從事非農業勞動維持生活的。
1970年,只有294%的居民靠農業為生。在公有經濟中工作的職工達b10434萬人。工人階級成為全國人數最多的階級。
b在這10年裡,教育、文化和科學也獲得很大發展。普及了八年制義務教育。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發展。
大學生的人數從1960年~1961學年度的1647萬增加到b1970‐1971學年度的33萬。
在戰前的波蘭,每萬個居民中只有144個大學生,而在1970~1971學年度,每萬個居民中b則有100個大學生。高等學校從76所增加到84所。新增加了兩所綜合大學‐‐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