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頁(第1/2 頁)
1944年初,赫魯雪夫赴保休假,6月率團訪保,均與日夫科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402
夫有不少接觸,建立了比較密切的政治關係。但在1946年2月保共派團參加蘇共20大時,代表團卻仍由契爾文科夫、於哥夫、達米揚諾夫、加涅夫等老一輩領導人組成,日夫科夫未能參加。
3月底,日夫科夫應赫魯雪夫邀請率團訪蘇,向蘇共領導人報告保共黨內情況。
4月2日召開的保共中央全會,對契爾文科夫進行了批判。全會上契爾文科夫派和反契爾文科夫派兩派力量勢均力敵。最後採取較溫和的方式將契爾文科夫降為部長會議副主席,將原來部長會議副主席於哥夫升為部長會議主席,二人的黨內職務保持不變。幾十年來保共領導一直把這次全會視為解放後黨史上具有&ldo;重大意義的轉折點&rdo;。此後,日夫科夫在黨內的領導地位逐步鞏固和加強。
1947年7月,保共中央全會解除了當時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強科夫的職務,認為他所力主開展黨內民主的意見實際上是&ldo;反黨活動&rdo;。
正是強科夫在1944年中央全會上曾大力推薦日夫科夫出任中央第一書記。七月全會還將另一位資深的革命者、長期擔任計委主席的臺爾佩舍夫和其他一些人說成&ldo;渙散黨的團結統一&rdo;的&ldo;小資產階級自發勢力的代表&rdo;
,開除出中央委員會。這樣從組織上&ldo;淨化&rdo;了領導層。
這一時期,保加利亞透過了擴大工會和地方人民會議權力的決定,然而由於在匈牙利事件前後國內政治形勢緊張,重新開設40年代初已關閉的勞改營,被囚禁者先後達一二千人,且以未經審判者為多。
602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第三節 保共七大宣佈&ldo;社會主義基礎已經建立&rdo;
1948年6月保共召開第七次代表大會,總結1948年&l;五大&ldo;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成績。它宣佈&r;五大&rdo;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基礎的任務已經完成。日夫科夫在政治報告中說當時要求&ldo;首先摧毀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建立社會主義的生產關係&rdo;的任務,在第一、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已經勝利完成。
他在報告中批駁了1944年科斯托夫在八中全會上提出的關於9月9日以後保面臨&ldo;民主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的任務&rdo;
的說法。
日夫科夫說,&ldo;保加利亞的人民民主形式的革命從一開始就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重複和繼續。……其特點在於工人階級不是一下子而是逐步在尖銳的階級鬥爭過程中建立和加強了人民民主形式的專政。&rdo;
由於1947年工農業產值比例已達到683∶317,92%b應該合作化的土地已經入社,而社會主義成分已在工業、交通、農業、商業、信貸各個方面取得勝利,全國城鄉都已徹底消滅了資本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中佔完全統治地位的力量,代表大會認為&ldo;我國已完成了對經濟的社會主義改造,已經永遠消滅了人剝削人的現象&rdo;
,&ldo;生產關係的變革為發展生產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rdo;
,國家已從&ldo;落後的農業國變為一個具有大規模合作化和機械化農業的社會主義工業農業國家&rdo;了。
代表大會為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的主要任務是進一步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提高勞動人民的社會主義覺悟,在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