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第1/2 頁)
杜如晦微微搖頭,道:&ldo;依如晦愚見,大王所說之&l;己&r;與&l;彼&r;,並不大確切。&l;彼&r;應只是太子一人而已,而&l;己&r;則絕非僅僅是大王與我等數人。&rdo;
&ldo;哦?&rdo;李世民聽他說得新鮮,頗感有趣,&ldo;願聞其詳。&rdo;
&ldo;四海之大,天命只在一人。大王貴為皇嫡子,功蓋日月,理應承襲大統。太子既未參與太原首謀,入長安後又囿居京師、少有軍功,於國家統一大業並無建樹,身居儲君之位,似不相宜。&rdo;杜如晦含蓄地說。他畢竟只是臣下,不能象李世民那樣說起話來全沒顧忌。
&ldo;是啊!&rdo;長孫無忌欣然道,&ldo;戰亂之世,當立嫡以功;太平之世,方立嫡以長。這才是至理啊!&rdo;他明白杜如晦的含意----先不必急於圖謀大位,而是退而求其次,奪取太子之位,再以太子之身名正言順的繼承大統。
李世民若急圖大位,勢必要與李淵大動干戈。長孫無忌自知對兵略之事無能為力,難以向李世民顯出他的能耐。但李世民改圖太子之位,那就要多行陰謀,而這正是他之所長,自必深受李世民的器重!
&ldo;除了太子一人是&l;彼&r;之外,其餘人都可稱為&l;己&r;。&rdo;房玄齡進一步點明杜如晦的意思,&ldo;甚至,連齊王也應爭取過來做我們的&l;己&r;。&rdo;
連李元吉也是&ldo;己&rdo;?李世民一想到這點就覺得噁心欲嘔。但他的理智告訴他,他們三人說的全是至理,全是用心良苦的替自己打算。一時之間,他只覺心亂如麻,想:&ldo;要奪太子之位,那就不免要與大哥勢成水火了。唉,大哥不比元吉,我跟他無怨無仇,他位居長子,當那儲君是自然得之,並不是要故意與我為難!再說,他身邊文武僚屬,也多當世才俊,又深得父皇信任,我要謀他的太子之位,那是談何容易!說到衝鋒陷陣,我不作第二人想;但奪嫡之爭,講究的卻是翻雲覆雨的陰謀手段,我可沒有把握一定能勝他了。最好還是激怒父皇,我冒險一拚,直截了當的就把皇位搶過來,豈不痛快?不,不行!如晦所言,確是道理……唉!父皇啊父皇,如果你也能如無忌一樣,知道亂世之中應該立嫡以功,立我為太子,那可有多好!我就不必有今天的為難煩惱了。&rdo;
他抬頭看看三人,見他們都以期盼的目光著著自己,心中忽地雄心一長,想:&ldo;這大唐天下是我出生入死、東徵西討的掙回來的,理應歸我所有!我並不是要從誰手中奪走什麼,只不過是將本來就屬於我的一切拿回來。大哥強居太子之位,那就是他竊我應得之物、逆天行事!我怎麼會生出這種婆婆媽媽之念?&rdo;於是一咬牙,道:&ldo;既是如此,在這裡又怎能對付太子?我們該及早回京了。&rdo;
武德四年七月,李世民和李元吉率領東徵大軍,押著王世充和竇建德,浩浩蕩蕩的班師回朝。
李淵心中登時放下一塊大石,一面召太子李建成從潼關回來,一面下旨大讚李世民武功威勇、孝順仁厚,以釋內外之疑。
七月九日,大軍抵達長安,城中數十萬百姓蜂湧到朱雀大街兩旁,甚至連屋頂也站滿了人,爭相一睹大唐秦王李世民百戰百勝的風彩。
但見李世民身披黃金甲,胯騎&ldo;颯露紫&rdo;,當先而行。身後是李元吉、徐世績等二十五員大將組成的方陣。接著是一萬餘名最精銳的鐵甲騎兵,依照黃、白、紅、青、黑五色,穿著同色戰袍,騎著同色戰馬,分列成五個大方陣,高舉刀槍矛槊,次第而行。在每個方陣之前,都有旗手和鼓手作前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