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2 頁)
四是&ldo;謝禮&rdo;,是為了感謝上司提拔而送的禮,也就是今天買官的錢。
五是與&ldo;上任禮&rdo;相對應的&ldo;離任禮&rdo;,即林起龍所說的&ldo;別禮&rdo;,它在上司升遷、調動離任時送。
除了上述五種主要的&ldo;禮金&rdo;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名堂的禮。比如上級到下級單位巡視和檢查工作,也會收到禮金。其中有一項叫&ldo;盤庫禮&rdo;,就是上司到下級衙門盤查銀庫、糧庫時下級送上的禮金,其目的當然包括讓上級少挑毛病的意思。鹹豐九年,張集馨回答道光皇帝的詢問時,說四川總督每年春、秋兩次到布政司衙門盤庫,每次可得銀子一千兩。
☆`文`☆;
☆`人`☆;
☆`書`☆;
☆`屋`☆;
☆`小`☆;
☆`說`☆;
☆`下`☆;
☆`載`☆;
☆`網`☆;
六
&ldo;規&rdo;和&ldo;禮&rdo;在地方官場上幾乎都是公開的。綜上所述,&ldo;陋規&rdo;實際上和它的來源即&ldo;附加稅&rdo;一樣,其用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合理的,即用於各級衙門的行政開支;另一部分是不合理的,落入官員們的&ldo;私囊&rdo;。
著名清官林則徐也公開收受&ldo;陋規&rdo;。道光二十六年,陝西發生重大災荒,地方稅收大幅減少,導致國家的軍糧都停徵了,然而&ldo;陋規&rdo;的致送卻不能停止,陝西糧道張集馨在《道鹹宦海見聞錄》中說這一年&ldo;督撫將軍陋規如常支送&rdo;,其中的&ldo;撫&rdo;就是陝西巡撫林則徐。那麼林這一年所得&ldo;陋規&rdo;多少呢?張集馨說,計&ldo;每季白銀一千三百兩&rdo;,另有&ldo;三節兩壽&rdo;的&ldo;表禮、水禮、門包&rdo;和雜費,&ldo;年逾萬&rdo;。
不管多大的天災人禍,林則徐的&ldo;陋規&rdo;都會旱澇保收。我們很難想像林則徐會為了一己之私不顧人民死活。這一事例只能解釋成,離開了這筆&ldo;陋規&rdo;,林則徐個人生活以及巡撫衙門的日常運轉就無法繼續。這個例子可以說明,&ldo;陋規&rdo;其實是維持地方政府運轉的必不可少的固定收入,&ldo;陋規&rdo;制度也因此成為一種變形的財政制度。任何一位官員也無法跳離&ldo;陋規&rdo;遊戲。由此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在晚清,本來是官員們之間表達私人感情的&ldo;禮金&rdo;卻都有著明確嚴格的時間和數目規定。因為這名義上是人情來往,事實上則是上級官員賴以活命的固定收入,和國家正式稅收沒什麼兩樣。&ldo;上司各項陋規等於正供,不能短少&rdo;已經成了比國家的正式財政制度還要硬性的制度。因此許多官員寧可挪用國家正式稅收,造成國庫虧空,也不敢耽誤給上級送禮。
因為無法在全國建立細化的有效的財政體系,皇帝們只能寄希望於官員們的道德情操過硬,準確把握這個收取陋規的&ldo;度&rdo;。一般來說,官員收多少陋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把這些錢花到哪兒去了。如果都花到公用開支和必要的生活開支中,那麼他們就不被指摘。稍有所取,使自己日子過得更滋潤一些,也很容易被上上下下所理解。這在康熙皇帝對近侍所說的話中表現得很清楚:&ldo;身為大臣,尋常日用豈能一無所費?若必分毫取給於家中,勢亦有所不能。但要操守廉潔,念念從愛百姓起見,便為良吏。&rdo;只有過於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