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第1/2 頁)
早說啊,騎在馬上,陳默暗暗腹誹,面上卻不敢露出分毫,連連點頭,一副好好學生的模樣。
地上的積雪差不多已經半尺來深,平日人流如織的棋盤街上幾乎看不到行人。二人縱馬慢行,一邊走,陳矩一邊給陳默講一些大內的規矩,直到路過一條衚衕,這才住口,指了指前方說道:&ldo;王家屏家離這兒不遠了,前邊拐過去第一個衚衕就是。咱家到地頭兒了,就不送你過去了。&rdo;
&ldo;這裡是……?&rdo;陳默扭頭望向衚衕深處探到外邊的門樓,忍不住好奇問道。
陳矩也不避諱,說道:&ldo;這人你應該聽說過,住的是為父的好友,戶部主事顧憲成。等會兒你若事兒辦的利索,就過來尋咱家,為父替你引見引見。&rdo;
&ldo;顧憲成?&rdo;陳默倒吸了一口冷氣,不動聲色的點點頭,目送陳矩進了巷子,心中波濤洶湧,竟然比第一次見到萬曆和馮保時還要激動。
☆、第四十三章 踏雪尋人
王家屏是翰林院侍講學士,從五品,級別聽著好像不高,其實確是個十分清要的職務,無它,此職務乃入閣重要的跳板,沒有這個經歷,幾乎完全沒有入閣成為大學士的希望。
比如張四維之後的申時行,嘉靖四十一年(1562)得中狀元以後,按例授翰林院編撰,此後一直在翰林院任職,做過侍講,侍讀學士,最後升轉兵部兼禮部侍郎,在職僅七個月,就被任命為大學士。
不出意外的話,王家屏跟他的經歷差不了多少。
翰林院是幹什麼的?翰林院就相當於後世的國立大學社會科學院之類,高階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裡邊的人,都是熟讀經史,文筆華美的才子。
可僅僅如此,就具備了御前作為皇帝顧問的條件?難道學術上造詣深厚,就能成為出色的政治家,擁有了治理國家的能力?
很多年前陳默也不懂,直到他後世上了大學,熟讀了許多名家典籍,精研了歷史之後,他才渙然冰釋,理解了其中的精微變化‐‐朱元璋立國,體制上實行中央集權,而精神上,則以道德為支柱,用文牘管理龐大的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六部之中,禮部尚書地位最高的原因。沒有辦法,本朝治理天下,禮制所起到的作用乃是決定性的,無法撼動的‐‐皇帝以一人而君臨天下,乃是天命所歸。而上天的命令,又必須以億萬臣民的信念體現出來。
無數次莊嚴而美觀的儀式,乃是鞏固這種信念的良方。無數次的磕頭,加強了皇帝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意義。而他親自主持的禮儀,又表明了他同樣受到上天的節制,也就是受到傳統道德的節制。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內閣輔臣必須擁有翰林院經歷了,因為皇帝需要翰林院的官員替他撰寫誥敕,而誥敕的接受者,必將是極具道德的孝子賢孫。他們要告訴皇帝,為人君的職責便是使人民在豐年得以溫飽,凶年不至於餓肚子。他們要告訴皇帝,數代以來的王命至今依然適用,也就是一個良好的政府必須選賢任能,同時在社會上提倡誠信與和諧。
總而言之道德至高無上,它不但可以指導行政,甚至於可以替代行政。而翰林學士終日精研各種文史檔案,日夜接受道德倫理的薰陶,自然為日後進入內閣治理國家打下了良好的理論與實踐基礎。
很難評判這種培養治國人才方法(或者說程式)的優劣,事實上,再接觸過眾多的歷史典籍之後,就連陳默也無法確切提出一個必定能夠挽救本朝,重塑輝煌的良方。
他只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事實上,好多人都知道。只是,具體到如何操作,又將是一件十分複雜且任重道遠的問題,處在他目前這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