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頁(第1/3 頁)
我沒把史達林列入名單,因為愛倫堡沒同他單獨接觸過。這還得從愛倫堡同史達林的關係談起。&ldo;史達林為什麼沒殺害愛倫堡&rdo;一直是很多人心裡的疑問,也曾有人問過愛倫堡本人,他總這樣回答:&ldo;不知道,命大吧!&rdo;愛倫堡不喜歡史達林,&ldo;但長期信任他,也怕他&rdo;。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他對史達林已有所認識,不再相信&ldo;史達林英明&rdo;、&ldo;比我們大家更瞭解局勢&rdo;這類話了。愛倫堡認為戰爭初期蘇聯的失利是史達林輕信《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結果。蘇聯強調德國法西斯的進犯是背信棄義,愛倫堡對這種提法極為反感,怎能同法西斯講信講義呢?他對《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出現的太平景象十分擔憂,上書莫洛托夫,向他說出自己所感受到的德國軍人磨刀霍霍的氣氛。莫洛托夫讓部下洛佐夫斯基接見了他。&ldo;他漫不經心地聽我講話,把憂鬱的目光轉向一旁。我忍不住問道:&l;難道您對我講的一點都不感興趣?&r;他苦笑一下回答道:&l;我個人對您的話感興趣……可您要知道,我們實行的是另一種政策。&r;&rdo;愛倫堡後來說,自己太天真,以為真實的情報有助於政策的制定,哪知道政府所需要的是能證明所行政策正確的情報。
藍英年:愛倫堡的回憶與反思‐‐《人&iddot;歲月&iddot;生活》中譯本序(2)
愛倫堡對史達林的個人迷信很早就有反感。1935年他到克里姆林宮參加開展斯達漢諾夫運動大會。人們對史達林一再鼓掌,&ldo;當掌聲逐漸平息下去的時候,有人高喊了一聲:&l;偉大的史達林,烏拉!&r;於是一切又從頭開始。最後大家落座,這時又響起一個女人聲嘶力竭的喊叫聲:&l;光榮屬於史達林!&r;我們又跳起來鼓掌&rdo;。回家的路上,愛倫堡想道,史達林是馬克思主義者,怎麼有點像薩滿教巫師……想到這裡連忙打住自己的思路。接著他又想到史達林&ldo;黑白顛倒&rdo;的工作習慣給旁人造成的痛苦。&ldo;史達林起床很遲,睡得也遲,喜歡在夜間工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癖性,但史達林不是凡人,而是上帝,因此他的癖性會影響很多人的正常生活。部長們不敢在夜裡兩三點以前離開辦公室:史達林會撥打電話。部長們拖住局長們,局長們拖住秘書們,秘書們拖住打字員。許多丈夫只能在星期日見到妻子……他在家的時候,妻子不是上班工作便是在家裡睡覺。&l;白天&r;和&l;黑夜&r;的概念消失了。&rdo;熱愛人民的領袖怎麼如此不關心周圍的人呢?
&ldo;史達林大概至死都認為自己是共產黨員、列寧的學生和他事業的繼承者。&rdo;蘇共二十大後,愛倫堡對史達林進行了反思,&ldo;史達林不僅這樣說,也這樣想:他正引導人民奔向崇高的目的,為此就得不擇手段。我並非偶然想起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馬基雅弗利曾寫道,為了建設強大的國家,任何手段都是好的‐‐毒藥,告密,暗殺;他建議統治者要同時具備獅子般的勇猛和狐狸般的狡猾,要像人那樣聰明,也要像野獸那樣兇狠。&rdo;
史達林同樣不喜歡愛倫堡,曾告訴法捷耶夫,說愛倫堡是國際間諜。史達林也並非憑空想像,而是從口供中看到的。許多文化人供認自己是間諜後都一口咬定他們的招募人是愛倫堡。愛倫堡成了國外間諜在蘇聯的代理人,同法國人馬爾羅單線聯絡。口供當然都是在嚴刑拷打下逼出來的,史達林政敵的口供同樣是這樣逼出來的,史達林照樣根據口供處決了他們。史達林不殺愛倫堡是因為他有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