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話·下 為妻則已(第1/3 頁)
觀音婢望見世民朝鄭觀音馳去,黯然轉身,卻見一少年立在身後:“在下李玄霸,長孫娘子好在。”
觀音婢昔有聽聞,暗驚其貌頗似世民。因欠身見禮,幕紗隨之垂下:“李三郎好在。”
玄霸與諸姊妹放鳶草地,聞有新客來,轉眸一瞥,恰見小娘子摘慕,驚為天人。留意之下,乃知是治禮郎外甥女。如今她近在眼前,玄霸卻忘言語,斟酌須臾,乃問:“長孫娘子何不放紙鳶?”
“妾感疲倦,欲尋靜處而去,故先告辭了。”觀音婢無心相談,福身乃去。李玄霸目送之,俄尋姐妹而去。
來到一處僻靜小丘,觀音婢擁紗而坐,回想種種,滿腹疑問仍未消釋:鄭三娘所言屬實乎?若其傾心世民,世民亦然乎?若然之,他既許他人,何必來與自己攀話?
望著遠處三兩成群,觀音婢蜷身於幕紗中,無聲泣下:與其恨他人,莫如恨己,若非容易動心,何至於此?觀音婢懊悔不已。然而……早在除夕夜那一瞬對視,她或已悄然心動,兩年的執念,她能否甘心放下?想到要與世民斷絕往來,觀音婢淚如雨下。
淚眼朦朧中,一道白色身影乍現,自遠處馳騁而來。觀音婢以為哭久眼花,拭淚而看,果真是他!只見他四處張望,一副尋人之勢。難道他尋自己而來?觀音婢滿心激動,須臾又洩氣:剛誓以忘卻,今又期盼,如此不一,云何放下?
然而,既已許心,何以放下?觀音婢埋首抽泣。
世民搜尋諸女間,皆不見那襲身影。既而四周僻靜,來往無人,因是放慢馬速。難道她並未赴宴?幾日期盼落空,世民洩氣下馬,不復前行。
觀音婢見狀,心下一緊,莫非他將回返?觀音婢急得起身,欲呼止之,又躊躇不前。
馳騁多時,未免驚雷奔疲,世民任之食草,自己則坐去蔭下,躺倒於坡,望天地之空空,悵然若失,渾然不知有人注視而來。
此情此景,何其相似?昔在原上,她與世民並躺於坡,對著蒼茫草原,肆意放歌。彼時,她曾告訴他何謂草原之子,而今,就連她自己,已然忘其義……
阿耶曾雲,草原之子其心勇敢。然而兩年以來,面對他人譏誚,她看似泰然,實則在意,未免為人中傷,她甚至一改驕揚,不露圭角。她原以為自己足夠勇敢,如今思來,實則怯懦善感,只因害怕再度受辱,引人笑話。就如此事,她明明察覺世民有意,卻偏偏不敢求證,而是逃避於此……而此時,他近在眼前,她竟不敢邁出一步。猶記那年洛陽,他也近在咫尺,而她未呼之,以至如此境地……觀音婢倏地立起,縱使淪為笑話,她也要心服口服!於是堅定步伐,循他而去。
青草茵茵,慢拂在臉邊,令人昏昏欲睡,世民單手而枕,因閉目養神。迷糊之間,他猛然睜眼,只見天地之間,草橫千里,牛羊成群。世民揉眼細看,剛才他分明放馬清水頭,如何來了原上?
正自疑惑,遠處傳來一陣歌聲:“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世民豎耳聆聽,忽然眸光一動:能以鮮卑語歌《敕勒川》者,唯有……無逸!世民驚坐而起,睜目而看,此處山水清秀,哪來牛羊氈帳?世民嘴邊一絲苦笑:無逸早有言,今後各自為安,不必相見,又豈會來此耶?
正欲洩氣,耳邊歌聲猶在,世民仔細傾聽。果然,只聽歌聲徐徐,近在咫尺,並非幻聽。世民倏地騰起,四下張望,果見驚雷之旁,立著一個人影。莫非真是無逸?為何當初他決意不見?為何今日他又來此?為何……世民只覺嗓間乾澀,萬般情緒堵在心間,糾結纏繞之後,最終餘下一腔思念,因急衝而去,欲質問於他。及走近,卻是一位戴幕小娘子。
只見黑紗之下,一襲素服立如玉樹,悠閒哼著歌謠;而驚雷也任其輕撫,怡然食著青草。世民不可置信,畢竟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