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1章 有錢同賺(第1/2 頁)
難道在美國申購新股還要攀關係嗎?對於像周陽這樣的個人投資者來說,是的!
我們經常會在財經新聞裡聽到,xx公司在ipo時獲得了投資者xx倍的超額認購。如果是在國內的a股市場,那麼新股認購採用的是電腦抽籤的方式。
這種方式對於所有投資者來說是機會平等的,如果超額10倍認購,意味著大家投入的資金相同時,每個人的中籤率都只有10。
但美股市場就不一樣了,新股如何分配完全是由承銷發行的投行自己來決定的。如果你沒在他們那裡開戶,那麼連申購的資格都沒有。
而隨著保險資金、養老資金等的陸續進場,美國股市的主要投資者,早已經從散戶變成了機構投資者。
這在新股發行上表現得尤為明顯,ipo的新股基本上都被機構投資者包圓了。畢竟他們才是券商們最看重的大客戶。
蘋果公司是美國資本市場近幾年來的明星公司之一,根據其公佈的ipo招股說明書上透露,它將在每股20到22美元的定價區間內,公開發行460萬股新股。
而根據《華爾街日報》披露的訊息,蘋果公司最初提出的發行價僅為每股14美元。但因為受到了投資者的熱烈追捧,摩根·士丹利和h&q立刻決定提高發行價。
如果按每股22美元來計算,蘋果公司將從股市募集超過1億美元的現金。這將成為繼1956年福特汽車上市之後,美國近二十五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ipo。
但即使蘋果公司大幅調高了新股發行價,想要認購其新股的資金依舊遠超1億美元。
因此摩根士丹利和h&q,最後肯定會踢掉一大批申購者,而像周陽這樣的散戶自然首當其衝。
周陽之前打電話給摩根·士丹利的客服部門,諮詢認購蘋果新股的事情,不久之後就有一名專業的經紀銷售給他回電。
對方給周陽提供的最優惠方案是,往大摩的賬戶裡存入40萬美元,可以確保他分配到8000股蘋果公司的新股。但前提條件是剩餘的資金,要投入到大摩提供的其他財富增值專案中去。
而申購蘋果新股的最低門檻,是在大摩的賬戶中擁有20萬美元以上的資產淨值。也就是說小投資者們直接被排除在了新股申購大門之外,只能等股票上市開盤後在二級市場買入。
在七十年代之前,經紀業務是美國各大投行最主要的利潤來源之一。
但隨著美國在七十年代取消了固定佣金制之後,各大券商開始大打價格戰,傳統經紀業務對大投行的重要性開始降低。
而進入九十年代之後,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像盈透、史考特,以及大名鼎鼎的羅賓遜,這樣的線上券商開始崛起。
它們的交易佣金極其便宜,服務費也能打折,但依舊沒有摧毀像大摩、高盛這些大投行的經紀部門。
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盛、大摩這樣的大投行,能夠為客戶提供fullservice(全方位服務)。這對機構投資者和高淨值散戶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而像羅賓遜這樣的網際網路券商,只能吸引貧民散戶。你想要暴動?直接把網線給你拔了!
對於大摩提供的這個投資方案,周陽自然不會感到滿意。他只是想在蘋果公司身上投機一把,要是因此把大量資金鎖定在摩根·士丹利的賬戶裡,那還不如直接去二級市場買進。
所以他又想到了遠在紐約的卡羅琳,賺錢的機會應該拿出來和好朋友一起分享。那樣原本只屬於一個人的快樂,就會變成兩個人的快樂。
“卡羅琳,康妮有跟你說過嗎,兩伊戰爭爆發後,我之前投入到取暖油期貨上的資金,一個月內就賺了160的利潤,你錯過了一次絕佳的翻倍機會!”周